中国传统文化之对联
对联文化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写景状物,也可以是写人叙事。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作为一种习惯,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称为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的起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西晋时期(公元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创作方法及规则 又对又联 对联的基本章法,是又对又联。 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 对仗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平仄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单组,四字结构: 上联:知足常乐; 下联:能忍自安。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新时代楹联 我们已经迈入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文化气象,楹联文化是这文化气象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楹联文化不仅具有美感的形式,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有创作者们传达的深厚的思想内容。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曾写下“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的对联,意在表达他忠君爱国以及美好祝愿的情感。新时代的创作“和和顺顺千家乐,月月年年百姓福”“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等,也都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祝愿。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以对联表达思想和情感,凸显楹联的审美功能,如把楹联作为雅居的装饰,美化生活,提升日常生活的境界。文献中记载明人徐渭的故事:“山阴徐文长渭,一字天池,又字青藤。所居即名青藤书屋。青藤,其手植也。藤下有池,横一平桥,桥承以柱,上覆石台。台额曰:‘天汉分源。’柱联云:‘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柱背又一联云:‘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承桥之柱额曰:‘砥柱中流。’” 徐渭大幅度将楹联带入士大夫的雅致生活,这些楹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形态,让诗意的栖息成为现实,“日午凭栏,看几点落花,听数声啼鸟;夜深缓步,待半帘明月,来一榻清风”。同样,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民间故事中,对对联是一个很重要的母题,对联讲究技巧和智慧,于是在很多民间故事中,对对联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对联也成为民间重要的谈资。楹联文化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样式,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楹联自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顽强生存。楹联有规范的形式,可自由表达现实内容。楹联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行政、商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如何继承发扬楹联这一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现在央视春晚、各省市的拜年和表述都有春联,楹联引人 中国楹联学会积极弘扬传承楹联文化,并成功地将楹联习俗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申请楹联习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让楹联走入千家万户,让楹联回归日常生活,是楹联文化传承的根本目标。因此,一些高校积极开展楹联研究与教育普及。如华东师范大学每年举行“把春联带回家”的活动,前后近十年,书写楹联数千副;年,全国高校举行各类楹联文化的研讨会近十场。楹联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普及与提高结合,是楹联传承的任务。没有提高就没有普及,没有提高的普及是低水平的普及。中国楹联学会拟与华东师大等高校建立楹联文化博士后研究基地的事宜商谈,正酝酿楹联文化的新格局。 TCMandCOUPLETS当中药撞上了楹联● 药名对联古已有之,传说唐宣宗李忱曾出一中药联“白头翁”以试群臣,诗人温庭筠对曰:“苍耳子”,工整、风雅,深悦龙心。 ● 一次,佛印邀请苏东坡游庙会。他们游到鼓楼前,看到上面的旧鼓,佛印就想出一个上联要苏东坡来对。他说: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旧鼓上的两面皮子自然是陈皮了,半下是半夏的谐音,陈皮、半夏是两味中药名。 苏东坡想了许久,想不出合适的对句。这时随哥哥同来的苏小妹看到东坡的窘状,便牵了牵东坡的袖子,又指了指庙廊下的一个白纸糊的灯笼。东坡会意,便吟道:灯笼笼灯,白纸(芷)原来只防风。白芷、防风也为两味中药名。 ● 有位著名中医老先生,最喜欢用中药名作对联。一天,一位客人来访,看到院子里的丛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老医生马上答道:伤寒尤妙小柴胡。淡竹叶、小柴胡为药方名。 进屋坐定后,客人又说: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老医生对答道: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联中全系中药名,联嵌“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旋复、百合等”、“红娘子、银花、牡丹、芍药、五倍、苁蓉、云母”等中药名称,对仗工整贴切,颇有风趣。 客人看到几盆玫瑰,不胜感叹道: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老医生捻着银须,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玫瑰花、梧桐子也为中药名。 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客人起身告辞,约定改日再会。 ● 药名入联当是儒医的创造,也成为文人们的消遣物。某朝有个读书人,数载寒窗,考中举人,补缺待用,但他恃才傲物,不擅阿谀,竟一等十年,不得至仕,他想:古人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何不改弦易辙悬壶济世?于是辞职回乡业医,开业时自书一联以明志曰:远志岂能甘草莽;人生何必苦校书。上联嵌入“远志”、“甘草”,下联嵌入“人参”,以示弃儒从医的决心。 举人做了医生,但仍愤世嫉俗,有年春节,他为药王庙戏台写一联: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这副对联,说透人生真谛,道尽人世辛酸,博得人们的赞誉。 举人所在县里出了个新科状元,鄙视举人没出息,出仕无望而沦入杏林,于是作联自夸道: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举人也不示弱,书联回敬:生地一,熟地一,生熟第一;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这联中嵌入生地、熟地、附子、当归4味药,谐音即变成: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骂得状元有口难辩。 当地有一庸医,全不顾病家死活,胡乱用药,其曾开一方,内有全蝎、天冬、麻黄、半夏、地黄、薤白,生姜、绿茶为引,因立方无据,致人于死,举人讽刺他说:全蝎天冬麻黄为伍,解痉乎?生津乎?发汗乎?药乃虎狼,纵入生姜何益;半夏地黄薤白同方,止咳乎?滋阴乎?助阳乎?医必庸才,当留绿茶自喝。为人称道一时。 ● 明朝对联大师解缙,一生不知作过多少妙联,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有这样一副用药用植物作的奇巧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此副对联,初看极平常,并无别致惊人之语,但细一琢磨品析,方知“柳暗花明”之妙,实属一副奇联巧对。 奇在何处?奇在上联的蒲、桃两种药用植物名,恰好与第三种药用植物名“葡萄”同音,而蒲属草本植物,桃和葡萄属木本植物,故“草本”在前,“木本”在后,以相呼应。巧在何处?巧在对下联中,梅和桂也是两种植物药名,恰好与第三种“玫瑰”药用植物也是同音。梅花于冬末春初开放,桂花和玫瑰花于夏秋时节开放,故照应上句“春香秋香”。真可谓对得奇巧奥妙,名不虚传。 关于药名对联,自古至今流传下很多,下罗列一些,以飨读者: 蒿草没狗脊;葛根伴牛膝 人参在世为官桂;厚朴传家要细辛 附子牵牛上常山;耕罢熟地耕生地 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将军指大黄,重楼指拳参,国老指甘草) 三年细辛勤学业;十载将军铸钢城 珍珠双花红娘子;翡翠单参绿娇蛾 知子灵仙能益志;贝母麻黄巧茯苓 冬虫夏草九重皮;玉叶金花一条根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天仙子相思配红娘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红娘子背母入常山 青箱子背母过连桥;白头翁扶子到常山(背母指贝母,连桥指连翘,扶子指附子) 天仙弹琵琶高奏神曲;雷公吹铁笛惊醒云母(天仙指天仙子,琵琶指枇杷,雷公指雷公藤,铁笛指石斛) 东山楂西山桂南芍北当;椿树皮夏枯草秋石冬花 厚朴待人使君子常存远志; 苁蓉处世郁李仁敢不细辛 杏林春暖枝枝透出活人心; 橘井泉香点点滴开阴鸷路 水莲花,半枝莲,金花照水莲;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人参埋入商陆,当归重楼啃狗脊; 细辛料理红娘,将军双花拌牛膝 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天仙早遇宾郎(槟榔); 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四前将立赐合欢。 最后献上含有37味中药的对联: 上联:阳春三月天仙红娘子龙骨玉肉首乌容少一点朱砂痣面扑天花粉头插金银花身穿罗布麻项带珍珠腰挂珊瑚怀抱太子在重楼连翘百步仰望天南星盼槟榔 下联:冰雪连天日人白头翁血竭陈皮满面花椒两撮银柴胡背搓猪牙皂足登棉皮鞋披挂穿山甲颈缠金缨胸佩琥珀手拄虎杖上常山独活千年欲成威灵仙弃鼠妇 横联:各有远志 编辑:田真 文稿: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1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成人疾病的治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