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应用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药液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等,再直接贴敷穴位,利用药物贴敷穴位、刺激穴位而起到治疗的作用。中医用此法防治疾病,历史悠久。早在长沙马王雄汉墓出士的く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等疾患。 贴敷疗法历经数代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穴位贴敷疗法因其副作用少、易于接受、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皆宜等优点,深得广大患者的信赖,随着内服药物毒、副反应和时药性的增加,穴位贴敷疗法日益受到医学界同仁的重视,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医院开展三伏贴和三九贴,对一些慢性发作性疾病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下面咱们来学习一下穴位贴的禁忌及临床常见病的应用吧。 1.穴位贴的禁忌症 穴位贴敷用药治疗比较安全,并无绝对的禁忌证,但对下列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①婴儿,因其不能清晰表述,肌肤薄嫩,易发生过敏; ②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 ③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 ④穴位局部有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尽可能改用其他部位的穴位); ⑤对孕妇,应避免在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宮收缩的穴位贴敷。 2.穴位贴数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 (1)体位选择:应用穴位贴敷进行保健治疗时,应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贴敷稳妥。 (2)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贴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疱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酒精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 (3)贴敷药物的固定: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若贴在头面部,外加绷带固定特别重要,可防止药物掉人眼内,避免发生意外。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纱布,使用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每次贴敷时,穴位选择力求少而精,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及身体情况而定,原则是老年、小儿、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缩短,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疼痛者提前取下,感到局部温热舒适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3.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疗法 3.1风寒型感冒 药方: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穴位:大椎、劳宫(双) 药物组成:胡椒15克,丁香9克,葱白适量。 制用方法:将胡椒、丁香研末,入葱白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膝卷卧,盖被取汗,早晚各1次,每次45~60分钟,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 3.2风热型感冒药方:煎敷方《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部位:胸部药物组成:牛蒡子、茶叶、紫苏各15克,猪牙皂石菖清各12克,菜菔子30克。制用方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成汤剂。用消毒过的毛巾蘸取药汁,湿敷胸部。每日3次。3.3暑湿型感冒药方:羌活胜湿散(经验方)穴位:劳宮(双)、涌泉(双)药物组成:羌活、佩兰叶各克,苍术、香薷、明矾各6克。制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末20克,用生差汁调和成软膏状,搓成4个药饼,分别贴敷于劳宫和涌泉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4气血亏虚型感冒 药方:劳感调荣养冐膏《理瀹骈文》 穴位:膻中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当归、川芎、柴胡、陈皮、羌活、白术、防风各10克,细辛、甘草各8克,生姜、葱白、大枣适量。 制用方法:上方共研粗末,麻油熬,黄丹收。取药膏适量,贴于膻中穴上,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3.5外感分寒型咳嗽 药方:加味三拗膏(古方三物汤加葱白)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甘草各10克,葱自白适量。 制用方法: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人葱白捣烂如泥。取上药膏三分之一,搓成药饼贴于神阙穴,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12小时取下,每日1次。 3.6外感风热型咳嗽药方:三叶鱼芎膏《外治心悟》穴位:涌泉(双)、太阳(双)药物组成:大青叶、鱼腥草、川芎各30克,水泽兰叶、黄皮果树叶各15克。制用方法:上药均取鲜品,共捣烂如泥膏状备用。上药膏做成药饼4个,分别贴敷于涌泉穴和太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贴3~5天。3.7风寒型头痛 药方:风寒头痛糊《中国民间疗法》穴位:百会药物组成:胡椒、艾叶各等份。制用方法:胡椒、艾叶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为糊状,贴百会穴,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7天为一疗程。3.8风热型头痛药方:芎椒薄荷膏《外治汇要》 穴位:太阳(双) 药物组成:川芎、花椒各3g,薄荷脑1g,葱白适量。 制用方法:将川芎、花椒共研细末,加人薄荷脑,同研和匀,取葱白适量捣烂绞汁,入药末调和成膏,搓成药饼2个,分别敷于双侧太阳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至愈为度。 3.9胃寒型胃痛 药方:吴白散(《外治汇要》)穴位:中院、胃俞(双)、脾俞(双)、肝俞(双)、胆俞(双)、足三里(双)、内关(双药物组成:吴茱萸5克,白胡椒2克,丁香、肉桂各1.5克,白酒适量。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密封备用。取药粉加白酒炒热,敷于穴位上每次取穴2个,交替使用,外用参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临证取穴,可随症选用。如偏于脾胃虚寒者,取中脘、胃俞、脾俞为主穴;偏于肝气犯胃者,取肝俞、胆俞、脾俞为主穴。每次可选足三里或内关作配穴。1个疗程未愈者,可休息5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直至症状缓解为度。3.10胃热型胃痛方药:栀姜膏(民间方) 部位:疼痛处 药物组成:山梔子4份,生姜1份,白酒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研细,捣烂,和匀,以白酒调成糊状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敷于疼痛处,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11寒湿型泄泻 药方:止泻散《外治汇要》 穴位:神阙 药物组成:白胡椒6粒、炮干姜、炒雄黄粉、肉桂、吴茱萸各1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将脱脂药棉蘸上药粉敷于脐孔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中病即止。 3.12湿热型泄泻 药方:车前滑石散(《外治汇要》穴位:神阙、天枢(双)药物组成:车前草60克,甘草3克,滑石6克。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0克,以茶水调匀成糊状,敷于神阙、天枢穴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外敷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亦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既可反映人体各脏腑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有效刺激点。无论病从外入,亦或病从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运用穴位贴敷疗法,药物贴敷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达经脉,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脏腑,从而达到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状态,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要花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ls/3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慢性湿疹迁延不愈,试试这两个用于内服和外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