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牙宣,又称齿龈宣露、齿牙根摇、齿间出血、齿挺、食床等,是指以龈肉萎缩、齿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出血液或脓液为特征的牙科病证。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齿长而垢”形象地描述了牙宣病牙龈萎缩,牙根宣露及牙垢附着等临床特点,为后人对本病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经脉虚,风邪乘之,气血不能荣润,故令摇动”,“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口齿间津液化为脓液,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将本病称为“齿动摇”“齿挺”,并认为病因病机乃经脉虚,风邪侵入及血气虚竭,齿失荣润。

《外台秘要》称本病为“食床”,,“附齿有黄色物,如烂骨状,名为食床。凡疗齿看有此物,先以钳刀略去之,然后依方用药。”不仅描述了牙石及其破坏作用,而且提出了洁牙这一科学的外治法。

宋代,始出现“牙宣”这一病名,如《圣济总录》胡粉散方可治疗“牙宣出血不止”。

明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完善和发展。如《医方考》提出从肾论治:“肾虚齿长而动者,滋阴大补丸加鹿茸方治之。”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牙宣有二证,有风壅牙宣,有肾虚牙宣。本病可由胃火上蒸,精气亏虚,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

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嗜辛,辛热伤胃,脾胃积热,其热循经上行,熏蒸牙龈,伤及龈肉血络,龈肉腐化,久则龈萎根露,牙齿松动;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精亏髓少,肾精不得上达,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的萎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肉萎根露;

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濡养而病邪乘虚侵犯龈肉,以致萎缩而成此病。

本病治疗,多以清胃泻火,消肿止痛,滋养肾阴,调补气血,祛腐生新等法为基础。

目录

上集

一、小儿牙宣用方

二、齿牙浮动、摇动用方

三、牙宣口臭用方

四、牙宣出血不止用方

五、牙宣出血用方

下集

六、补肾用方

七、肝火上升,衄血牙宣用方

八、胃热上攻,牙疼牙宣用方

九、牙宣用方

十、其他症状用方

上集

一、小儿牙宣用方

1.甘露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八。

主治:小儿胃热,牙龈宣露出血,口臭、脸肿,赤眼口疮,不欲乳食,肌体烦热及疮疹已未发。

组成:熟干地黄,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刷去毛,净),枳壳(麸炒,去瓤),苦参,石斛(去根),山茵陈,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2.黄矾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齿龈宣露,及骨槽风,小儿急疳,龈肉肿烂。

组成:黄矾(甘锅烧通赤研入)一两,生干地黄(焙),胡桐泪,升麻各半两,干虾蟆头二枚(炙焦)。

用法:上为散。每用半钱匕,干贴。良久吐津,甘草水漱口。一两服立效。

3.麝香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庄氏家传》及《普济方》卷三六六。

主治:小儿唇口臭烂,齿龈宣露。

组成:麝香,雄黄,白龙骨,芦荟各一钱,密佗僧二钱,石胆(生)半两,干蟾一枚(重半两,烧存性)。

用法:上为极细末,先用绵纸缠箸头上,以盐、矾、浆水轻轻洗过,然后贴药。

4.越涎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六。

主治:小儿牙根宣露。

组成:牙消,白矾(枯),北细辛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揩擦牙上,出涎。

5.黄芩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主治:小儿口齿疳。唇口痒痛,齿龈肿黑,宣露摇动;及干湿癣。

组成:黄芩(去黑心),升麻,黄连(去须),大青,虾蟆(烧灰),角蒿(灰)各一分,黄柏(去粗皮)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用一字匕,贴齿龈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湿癣,以口脂和,涂疮上;或腊月猪脂和亦得。

6.人白膏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四。

主治:小儿牙龈宣露,涎血臭气。

组成:人中白(焙干,研细)。

用法:入麝香少许,同研匀。干贴病处。有涎即吐,误咽无妨。

二、齿牙浮动、摇动用方

1.地骨皮汤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三四引《王岳产书》。

主治:产后血虚,齿龈宣露,摇动疼痛。

组成:地骨皮半两,柳枝半握,细辛半两,防风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生地黄一两,盐半两,蔓荆子半两。

用法:上锉细,如煮散。每用一两,以水一大盏,酒一盏,同煎取一盏,滤过,热含,就疼处浸良久吐之,含一盏尽为度,每日二次。

2.乌金散

来源:《圣济总录》(文瑞楼本)卷一二○。

功用:

1.《圣济总录》:牢牙。

2.《杨氏家藏方》:荣髭鬓。

主治:骨槽风,牙龈肿痒,及风冷痛,齿宣有血。

组成:槐白皮(锉),猪牙皂荚,威灵仙(去土),生干地黄,酸石榴皮(锉),何首乌,青盐各一两(以上七味锉细,泥固济,入罐子内,用瓦一片盖口,炭火十斤烧赤,放冷取出,研末),细辛(去苗叶),升麻各半两(并捣罗为细末),麝香一两(别研)。

用法:上为细末,相和令匀。每临卧用水调药半钱,涂在纸上,于牙龈上贴之,贴两三次即愈。如早作齿药用尤妙。

3.黑鹤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O。

功用:牢牙,乌髭鬓。

主治:牙断肿痛,宣露有血。

组成:青盐四两,血余一分,皂荚五分,地骨皮一分,荆芥三十束(去梗)。

用法:上入瓦罐子内,盐泥固济,用炭火煅烟青为度,放冷出药细研。每用半钱,揩齿,良久,温水漱之。

4.神仙长春散

来源:《瑞竹堂经验方》卷三。

别名:

神仙常春散(《普济方》卷七十)、

长春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二)。

功用:牢牙,黑髭发,至老不白。

主治:牙齿动摇疼痛,牙宣。

组成:皂角一斤(去皮弦,虫蛀不用),食盐四两(二味同烧炼),香附子四两(净,炒,去毛),青盐四两(研),牛蒡子四两(炒),莲花蕊一两,藿香一两,旱莲草一两,麝香一分(研),脑子一分(研)。(一方无香附子)。

用法:上将皂角锉碎,用小瓦盆二个,上盆底钻小孔三个,下盆装一重皂角,一重食盐,四两都装盆内,相合泥固,炭火煅炼,烟青为度,取出与前药碾细,入麝香、脑子,同为细末。每日早晨、临睡刷牙。

5.牢牙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功用:牢牙。

主治:牙龈宣露。

组成:栝楼根二两(用砂锅子纳甘草,水煮软,取出令干,为末),白芷半两,鸡舌香七枚,白檀香一两,麝香(研)一分。

用法:上为散。每用半钱匕,揩牙,误咽无妨。

6.热牙散

来源:《兰室秘藏》卷中。

别名:麝香散。

主治:大热,牙齿瘴露,根肉龈脱血出,齿动欲落,疼痛,妨食物肴,反忤热多。

组成:熟地黄二分,益智仁二分半,当归身,生地黄,麻黄根,酒汉防已,人参各三分,升麻一钱,草豆蔻,黄连各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麝香少许。

用法: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擦牙痛处。

7.细辛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牙齿浮动,宣露疼痛。

组成:细辛(去苗叶),荆芥(去梗),莽草,升麻各一两,胡桐泪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用五钱匕,水二盏,加槐枝十数茎,盐二钱匕,同煎令浓,热漱冷吐。

8.渫牙散

来源:《博济方》卷三。

主治:齿牙浮动,宣露疼痛。

组成:荆芥(去梗),细辛,莽草,升麻各一两,木律半两。

用法:上同杵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入槐枝十数茎,盐二钱,同煎令浓。热含冷吐。

9.梧桐律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

主治:口齿浮动宣露,血不止。

组成:梧桐律半两,细辛,地骨皮,防风各一两,白芷半两,岗草,芎藭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半钱揩牙,食久漱,冷即吐之。

10.胡桐泪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功用:固齿生肌。

主治:牙齿根宣露摇动。

组成:胡桐泪一两,波斯盐绿一分,石胆半两,丁香一两,生干地黄二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字,涂敷齿根下。

11.石胆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九。

主治:牙齿龈肉退缩虚浮,时有脓汁,或牙齿动摇疼痛。

组成:胡桐律,黄矾(烧过),朱砂,升麻各半两,石胆,华细辛(净),当归(锉),牛膝(锉),川芎,棘刺(炒),地龙(去土,烧)各三钱,乳香,麝香各二钱半,龙脑一字。

用法:上为极细末。每用药少许,早晨、临卧并每食后敷擦牙龈上,吐津,日用五六次。误咽不妨。

12.红绵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别名:红棉散(《普济方》卷六十九)。

主治:牙齿宣露疼痛,并齿浮动。

组成:柳絮一两,麋角(镑,煮过,焙)半两,海蛤(红者)半两,丹砂(研)半两,紫石英(研)半两,龙脑一两,白石英半两,凝水石(研)一两。

《普济方》有麝香、丹参,无麋角、丹砂。

用法:上为散。每服半钱匕,揩牙良久漱口,不拘时候。

13.细辛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七(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功用:疏邪杀虫。

主治: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风蚛牙痛,或牙龈宣烂,牙齿动摇,腮颔浮肿。

2.《医略六书》:虫牙蛀,脉滑者。

组成:红椒(去目,炒),鹤虱,牙皂,荜茇,缩砂(去壳)各半两,荆芥(去梗),细辛(去苗)各一两,白芷,草乌各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于痛处擦之。有涎吐出,不得咽。少时,温水漱口,频频擦之。

方论:《医略六书》:牙蛀,本厥阴风化之气生虫蚀牙,而齿不坚牢,故齿骨损坏焉。荆芥疏血中之风,细辛散少阴之风,白芷散风燥湿,川椒温中杀虫,牙皂通窍杀虫,鹤虱祛湿杀虫,荜茇暖胃逐虫,砂仁理气开胃也。为散擦牙,使风虫消化,则齿日肃清,而齿骨坚固。

14.棘刺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牙齿摇动,血出宣露,口臭,不能饮食。

组成:棘刺(烧灰),当归(切,焙),细辛(去苗叶),菖蒲,莎草根(炒),鸡舌香各半两,青木香,青黛(研),胡桐泪(研),干姜(炮)各一分(一方有青葙子,无细辛)。

用法:上为细散。每用半钱匕,以绵裹含化。有涎吐之;或以绵裹贴齿上。

三、牙宣口臭用方

1.加减甘露饮

来源:方出《续本事方》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二十五。

别名:加味甘露饮(《赤水玄珠全集》卷三)。

主治:男子、妇人、小儿胃中客热,口臭,牙宣,赤眼,口疮,一切疮疹已散未散者。

组成: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去心),黄芩,枇杷叶(去毛),山茵陈,枳壳,金钗石斛,甘草各一两,犀角三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一服分作两服,更斟酌与之。

验案:牙宣《医学纲目》:予族中有一仆,牙宣口臭,牙齿渐至颓落,予与二服,立愈。

2.清胃散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主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组成:黄连,石膏,升麻,生地,丹皮,连翘,元参,甘草,粳米。

加减:出血加侧柏叶。

3.川升麻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

主治:口气牙宣。

组成:细辛,防风,川芎,白芷,升麻各十两。

用法:上为细末。先用温水漱口,每用少许揩牙,涎口了,误咽无妨。

4.枸杞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主治:齿龈宣露,脓血口臭。

组成:枸杞根,槐白皮各二两,胡桐泪,细辛各一两,川椒一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用法:上为散。每用半两,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

5.麝香白牙散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五引《德生堂方》。

主治:牙痛牙宣口臭。

组成:石膏半斤(炒),细辛一两,刺蒺藜一两,青盐半两(炒),三柰子五钱,丁香三钱,甘松三钱,檀香三钱,白芷三钱。

用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用手揩,以唾津湿蘸药。加川芎半两,又妙。

6.茜根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齿龈宣露,口臭血出。

组成:茜根,升麻,甘松(去土),牛膝(锉),细辛(去苗叶),羌活(去芦头),硫黄(研),槐白皮,皂荚,盐花(研),地骨皮,芎藭各一分。

用法:上细锉,同入瓶子内烧,勿令烟尽,取出去火毒后,为散。揩齿。

7.鸡舌香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牙齿宣露,口臭血出,不能饮食。

组成:鸡舌香,当归(切,焙),青葙子,干姜(炮裂),菖蒲,莎草根(去毛),木香,青黛(研),胡桐泪(研)各一两,棘刺(烧灰,研)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用绵裹半钱匕,含化咽津。更于患处齿龈贴之,亦得。

8.皂荚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主治:风疳宣露,口臭。

组成:皂荚(去皮,炙)一挺,硇砂(研),白矾(熬令汁枯),甘松,细辛(去苗叶)各一分,盐花(研),槐白皮(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先用盐揩齿,后用散一钱,敷患处。

9.青黛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

1.《圣济总录》:牙齿根挺出及脱落,疳湿攻唇穿破,侵蚀匿齿。

2.《普济方》:口臭。

组成:青黛(研),苦参(锉),甘草(炙)各一两,雄黄(研),丹砂(研),莨菪子(炒),矾石(烧灰),藜芦(去芦头),细辛(去苗叶),附子(炮裂,去皮脐),麝香(研)各半两。

方中麝香,《普济方》作射干。

用法:上为散。每用半钱匕,以绵裹贴齿痛处,有涎即吐;疳湿匿者,每服半钱匕,空腹以井花水调下。

四、牙宣出血不止用方

1.地黄膏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牙齿宣露,齿根挺出,时出脓血不止。

2.《普济方》:骨槽风痛。

组成:生地黄一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麝香一分(细研),白矾半两(烧灰细研)。

用法:先于银器中煎地黄汁,欲凝,下诸药,搅勿住手,膏成,于瓷盒中盛。每用少许,涂齿根下。

2.芎藭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主治:牙齿浮肿、宣露,鲜血不止。

组成:芎藭,胡桐泪,石律,防风(去叉),白芷,莽草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用半钱匕揩牙,盐汤漱之。

3.胡粉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功用:止血牢牙。

主治:牙宣出血不止。

组成:胡粉半两,麝香(研)半钱。

用法:上为细散。归卧净揩牙,漱口讫,干贴。

4.珍珠散

来源:《理渝骈文》。

主治:牙宣、牙落血不止。

组成:龙骨(煅)六克,海螵蛸一钱,珍珠三厘,儿茶,朱砂,象皮,乳香,没药,冰片各五分。

用法:上为细末。吹患处;治牙落出血,棉团蘸水蘸药置患处,以指抵实之。

加减:血虚龈痒,加白芷。

5.蚕蜕散

来源:《片玉痘疹》卷十二。

主治:痘疹后牙宣,牙龈生疮,时时出血;走马疳。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ls/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