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龙脑卖的这个价格还有人认为贵,看了
其实不是龙脑太贵,而是在很多人眼里,没给龙脑留地位! 吃顿饭,不贵!就管6小时; 做个头发,不贵!就管1个月; 买件衣服上千,不贵!就穿一两个季度; 买个苹果手机,不贵!就用2年。 说到龙脑时,哇……太贵了!但用可以预防所有急病一辈子! 急用钱时,手机能卖多少钱?急用钱时,衣服能卖多少钱? 还是那句话: 你若安好,龙脑陪你到老; 你若不好,龙脑是救命稻草。龙脑配方详解: 麦冬 麦冬的主要功效就是生津解渴,治疗一些因为感冒而因为的咳嗽等症状,是不是非常常见,在日常生活中,感冒非常常见,所以这也正好可以用到麦冬, 地骨皮 味甘,性寒;归肺、肾经。清虚热;泻肺火;凉血。主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地骨皮(CortexLycii),又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的根皮。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盐碱地、路旁及村边宅旁。生于山坡、田野向阳干燥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1.地骨皮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地骨皮有解热作用。其煎剂、乙醚、水、乙醚残渣水提物对实验性家兔有退热作用。 3.地骨皮有降血压作用。 4.地骨皮有降血脂作用。 5.地骨皮有降血糖作用。 6.地骨皮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并有一定抗过敏作用。 7.地骨皮注射液(1%)对未孕大鼠和小鼠的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钩藤; 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主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3~12g,入煎剂宜后下。 无火者勿服。 1.钩藤有降压作用。 2.钩藤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3.钩藤能舒张肠、支气管及子宫平滑肌。 4.钩藤碱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并能抑制蛙与小鼠的呼吸,缩小瞳孔。 5.钩藤总碱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本草纲目》:钩藤,手足厥阴经药。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或云:入数寸于小麦中蒸熟,喂马易肥。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状如蒲萄藤而有钩,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 《本草蒙筌》:味甘、苦,气微寒。无毒。因类钩钓,故名钩藤。专医稚幼,不理别科。寒热惊痫,手足瘛疭者急觅,胎风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 《景岳全书》: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手厥阴之火,足厥阴、足少阳之风热,故专理肝风相火之病。凡大人小儿惊痫眩运、斑疹天钓、头旋烦热等证,用之而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矣。 《本草备要》:宣,除风热,定惊。甘微苦寒。除心热,平肝风。治大人头旋目眩,小儿惊啼瘛疭,音炽纵。筋急而缩为瘛,筋缓而弛为,伸缩不已为瘛疭,俗谓之搐搦是也。客忤胎风,发斑疹,主肝风相火之病,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有刺,类钓钩。藤细多钩者良。纯用钩其功加倍。久煎则无力。 水牛角浓缩粉寒 苦 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惊风,癫狂。 人工牛黄 1、镇静、镇惊天然牛黄有镇静作用,人工牛黄有类似镇静作用。牛磺酸可能是中枢性抑制性神经介质。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都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对大脑皮层作用最强,对脑干作用较弱,对脊髓性惊厥无效。 2、解热和消炎对大鼠发热均有明显的解热降温作用。人工牛黄和牛、羊、猪的胆酸盐均有不同程度的降温作用。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与麝香、蟾酥配伍后,其消炎作用明显增强。 3、强心和降压牛黄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其强心成分主要是水溶性物质,可能是牛磺酸。人工牛黄对大鼠和兔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均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牛黄的降压作用与扩张血管和抗肾上腺素有关。牛磺酸有中枢性降压作用。 4、利胆和解痉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松弛总胆管和松弛奥迪括约肌。牛黄还含有促进胆囊平滑肌和括约肌收缩的成分,而能抑制胆汁的排泄。牛黄的松弛和收缩的两种作用,在机体内共同形成了胆汁排泄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 郁金:寒 辛;苦 心经;肝经;胆经 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治胸腹胁肋诸痛,失心癫狂,热病神昏,吐血,衄血,尿血,血淋,妇女倒经,黄疸 1.郁金煎剂、水浸液分别对伤寒杆菌、麻风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2.郁金所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利胆作用。温郁金能增强肝脏解毒作用,有促进肝细胞损伤修复、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3.郁金挥发油有增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作用。 4.郁金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郁金所含姜黄素有抗溶血作用。 5.郁金有利尿、抗肿瘤作用。郁金挥发油有镇痛作用。郁金二酮有明显抑制中枢系统的作用。 《开宝本草》:味辛、苦,寒无毒。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 《本草纲目》:郁金入心及包络,治血病。《经验方》治失心癫狂,用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有妇人颠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庞安常《伤寒》云:斑豆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郁金一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焙研为末,入真脑子(炒)半钱,每用一钱,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气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凡胸膈痛,即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汤调郁金末二钱服,即泻出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则下。李巽岩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也。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癫狂蛊。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温。善下气,破恶血,去血积,止吐血衄血,血淋尿血,及失心癫狂蛊毒。单用治妇人冷气血积,结聚气滞,心腹疼痛,及产后败血冲心欲死,或散或丸,或以韭汁、姜汁、童便、井花水俱可,随宜调服。若治痔漏肿痛,宜水调敷之。耳内肿痛,宜水调灌入,少顷倾出即可愈。 《本草备要》:宣,行气解郁;泻,泄血破瘀。辛苦气寒。纯阳之品,其性轻扬上行,入心及包络,兼入肺经。凉心热,散肝郁,下气破血,行滞气,亦不损正气;破瘀血,亦能生新血。治吐衄尿血,妇人经脉逆行,经不下行,上为吐衄诸证,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其血自清,痰中带血者,加竹沥。血气诸痛,产后败血攻心,颠狂失心,颠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证属有余。此病多因惊忧,瘀血塞于心窍所致。郁金七两,白矾三两,米糊丸服,名白金丸,郁金入心散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痘毒入心,郁金一两,甘草二钱半,煮干焙研末,冰片五分,每用一钱,加猪血五七滴,新汲水下,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无脓。下蛊毒。同升麻服,不吐则下。 《本草思辨录》:《唐本草》于郁金曰辛苦寒,甚是。于姜黄曰辛苦大寒,其实温而非寒。惟以为大寒,故云除风热。邹氏不察,亦沿其误。并以姜黄主心腹结积,为治在上。郁金主血淋尿血,为治在下。意在求精求切,而不知其实非也。姜黄辛苦温而色黄,故入脾治腹胀,片子姜黄兼治臂痛,是为脾家血中之气药。郁金苦寒而外黄内赤,性复轻扬,故入心去恶血,解心包络之热。其治淋血尿血与妇人经脉逆行,皆相因而致之效,是为心家之血药。此皆历试不爽者,《唐本草》可不必过执矣。 胆南星: 1。胆星苦凉,苦能燥湿化痰,寒能清热。故有清热化痰之功效。为治热痰所常用,可用治痰火咳嗽,头风眩晕,中风痰壅等证。 2.镇静、镇痛作用,兔、大鼠腹腔注射天南星煎剂后,均呈现活动减少,安静、翻正反射迟钝。对小鼠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小鼠热板法表明,本品(未签定品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祛痰作用,鬼蒟蒻煎剂1克/公斤灌胃,对麻醉兔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可能与所含皂甙有关。 4.抗心律失常作用,近年来发现虎掌南星的二酮哌嗪类生物碱能对抗乌头碱所致实验性心律失常,而其氯仿部分的作用更为显著,并能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 5.抗肿瘤作用,鲜天南星(未鉴定品种)的水提取液经醇沉淀后的浓缩制剂,体外对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使细胞浓缩成团块,破坏正常细胞结构,部分细胞脱落;对小鼠实验性肿瘤也有效,如对肉瘤S、HCA实体型、U14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证明d-甘露醇可能是抗癌有效成分。 桑白皮: 寒 甘 入肺经、脾经。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1.桑白皮有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 2.桑白皮有利尿作用。 3.桑白皮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4.桑白皮有解热、抗炎作用。 5.桑白皮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6.桑白皮有导泻作用。 7.桑白皮对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8.桑白皮对心脏有影响9.桑白皮有抗肿瘤作用。 10.桑白皮有扩张血管作用。 11.桑白皮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有抑制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 《名医别录》:无毒。主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 《日华子本草》:温,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利大小肠,开胃,下食,杀腹藏虫,止霍乱吐泻。 《药性赋》:味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 《本草纲目》:桑白皮专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宋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面喘,面肿身热,泻白散主之。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本草蒙筌》:味甘而辛,甘厚辛薄。气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为使续断桂心,入手太阴肺脏。甘助元气,补劳怯虚羸。辛泻火邪。罗谦甫曰:桑白皮泻肺,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去则气得安矣。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肿,解渴驱痰。刀刃伤作线缝,热鸡血涂即合。 《神农本草经读》:今人以补养之药,误认为清肺利水之品,故用多之不效。且谓生用大泻肺气,宜涂蜜炙之,然此药忌火,不可不知。 朱砂:寒 甘 归心经。 有毒 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1.朱砂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2.朱砂具有抗惊厥作用。 3.朱砂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和寄生虫。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能化为汞。 《名医别录》:丹沙,无毒。主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 《日华子本草》:凉,微毒。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 《本草纲目》:临周推官平生孱弱,多服丹砂、乌、附散,晚年发背疽。医悉归罪丹石,服解毒药不效。疡医老祝诊脉曰:此乃极阴证,正当多服伏火丹砂及三建汤。乃用小剂试之,复作大剂,三日后用膏敷贴,半月而疮平。凡服三建汤一百五十服。此又与前诸说异。盖人之脏腑禀受万殊,在智者辨其阴阳脉证,不以先入为主。非妙入精微者,不能企此。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物性逐火而变。此说是也。丹砂畏慈石、碱水者,水克火也。治病痫,解胎毒痰毒,驱邪疟,能发汗。丹砂生于炎方,禀离火之气而成,体阳而性阴,故外显丹色而内含真汞。其气不热而寒,离中有阴也。其味不苦而甘,火中有土也。是以同远志、龙骨之类,则养心气;同当归、丹参之类,则养心血;同枸杞地黄之类,则养肾;同厚朴、川椒之类,则养脾;同南星,川乌之类,则祛风。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 《本草蒙筌》:味甘,气微寒。恶磁石,畏咸水。经云:丹砂象火,色赤主心。故能镇养心神,通调血脉。杀鬼崇精魅,扫疥瘘疮疡。止渴除烦,安魂定魄。 《景岳全书》:味微甘,性寒,有大毒。通禀五行之气,其色属火也,其液属水也,故能通五脏。其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蛊毒鬼魅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但其体重性急,善走善降,变化莫测,用治有余,乃其所长,用补不足,及长生之视之说,则皆谬妄不可信也。若同参、芪、归、术兼朱砂以治小儿,亦可取效。此必其虚中挟实者乃宜之,否则不可概用。《本草备要》:重,镇心,定惊泻热。体阳性阴。内含阴汞。味甘而凉,色赤属火。性反凉者,离中虚有阴也;味不苦而甘者,火中有土也。泻心经邪热。心经血分主药。镇心清肝,明目发汗,汗为心液。定惊祛风,辟邪胡玉少卿多恶梦,遇推官胡用之,胡曰:昔常患此,有道士教戴灵砂而验。遂解髻中绛囊授之,即夕无梦。解毒,胎毒痘毒宜之。止渴安胎。《博救方》,水煮一两,研酒服,能下死胎。李时珍曰:同远志、龙骨之类养心气;同丹参、当归之类养心血;同地黄、枸杞之类养肾;同厚朴、川椒之类脾;同南星、川乌之类祛风。多服反令人痴呆。恶磁石,畏盐水,忌一切血。郑康成注《周礼》,以丹砂、雄黄、石胆、矾石、磁石为五毒,古人用以攻疡。 《本草崇原》:水银出于丹砂之中,精气内藏,水之精也。色赤体坚,象合离明,火之精也。气味甘寒,生于土石之中,乃资中土,而得水火之精。主治身体五脏百病者,五脏之气,内归坤土,外合周身,丹砂从中土而达五脏之气,出于身体,则百病咸除。养精神者,养肾藏之魂,心藏之神,而上下水火相交矣。安魂魄者,安肝藏之魂,肺藏之魄,而内外气血调和矣。调和其气,故益气。调和其血,故明目。上下水火相交,则精魅之怪、邪恶之鬼自消杀矣。 《神农本草经读》:丹砂气微寒入肾,味甘无毒入脾,色赤入心。主身体五脏百病皆可用,而无顾忌也。气者得之先天,全赖后天之谷气而昌,丹砂味甘补脾,所以益气。明目者,以石药凝金之气,金能鉴物。 芒硝:寒 辛;苦;咸 入胃、大肠经 泻热,润燥,软坚 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口赤障翳,丹毒,痈肿 内服:溶入汤剂,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畏硫黄。 1.芒硝有泻下作用。 2.芒硝有利胆作用。少量多次口服芒硝,可刺激小肠壶腹部,反射性引起胆囊收缩,胆囊括约肌松弛,利于胆汁排出。 3.芒硝有抗肿瘤作用。 4.芒硝有抗感染和消炎作用。 5.芒硝有利尿作用。 6.芒硝有组织脱水作用。口服Na2SO4溶液,可引起幽门痉挛,延迟全部药物从胃中排空,并将组织中水分吸入肠管而治疗组织水肿。 《神农本草经》:芒硝,味苦,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消石,味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名医别录》:味辛、苦,大寒。主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除邪气,破留血、腹中淡实结搏,通经脉,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陈致新。 《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藏百病及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头痛,排脓润毛发。丸入饮药,先接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本草纲目》:朴消澄下,消之粗者也,其质垂浊。芒硝结于上,消之精者也,其质清明。玄明粉、甜消,则又芒硝之去气味而甘缓轻爽者也。故朴消可施于卤莽之人,及傅涂之药。若汤、散服,必须芒硝为佳。仲《伤》不用朴硝而用芒硝即此义也。消,禀太阴之精,水之子也。气寒味咸,走血而润下,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唐时,腊月赐群臣紫雪、红雪、碧雪、皆用此消炼成,道治积热诸病有神效,贵在用者中的尔。后人制为玄明粉,煅炼多偏,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若脾胃虚冷,及虚火动者,服之是速其咎矣。(芒硝/硝石)朴消属水,味咸而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劳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疾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以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史?仓公》云:王美人怀子不乳,召淳于意。意往饮以莨宕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意复诊其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剂,出血,豆比五、六枚而安,此去血结之验也。(消石/芒硝)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疽,心肠疠痛,赤龈肿痛,牙痛。(芒硝/石硝)辛苦微咸小毒,阴中之阳也。得陈皮,性疏爽。(风化消)甘缓轻浮,故治上焦心肺痰热,而不泄利。以人乳和涂,去眼睑赤肿,及头面暴热肿痛。煎黄连、点赤目。 《本草蒙筌》:甚消痰癖,更通月经。延发漆疮可敷,难产子胞可下。洗心肝明目,涤肠胃止疼。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古方因之,每用大黄、芒硝,相须而为使也。 《景岳全书》:朴硝:味苦咸辛,气寒。阴也,降也,有毒。其性峻速。咸能软坚,推逐陈积,化金石药毒,去六腑壅滞胀急,大小便不通,破瘀血坚癥实痰,却湿热疫痢,伤寒胀闭热狂,消痈肿排脓,凡属各经实热,悉可泻除。孕妇忌用,最易堕胎;虚损误吞,伤生反掌。 冰片: 寒 辛;苦 归心经、脾经、肺经。 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 内服:入丸、散,0.15~0.3g,不入煎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吹、搽,或点,或调敷。 孕妇及气血虚者均应慎服。 1.冰片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2.冰片可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生长。 3.冰片具有止痛、防腐、抗炎作用。 4.冰片可以抗生育。 5.冰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本草求真》:[批]除骨髓内伏风,邪自内出外。冰片专入骨髓。辛香气窜,无往不达。汪昂曰:予幼时曾闻家叔建候云:姜性如何?叔曰:体热而用凉,盖味辛者多热,然风热者必藉辛以散之,风热散则凉矣。此即本草所云,冰片性寒之义同,未有发明之者。能治一切风湿不留内存,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然必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风在血脉肌肉间用之,反能引风直入骨髓,如油入面。故凡外入风邪变而为热,仍自外解得宜,若使火自内生而用此为攻逐,其失远矣。昔王纶云:世人误以冰片为寒,不知辛散性甚似凉耳。诸香气皆属阳,岂有香之至极而尚可云寒者乎。是以惊痫痰迷,痫有挟热、挟痰、挟火、挟惊、挟风、挟气,及精衰血耗气薄之异。风果入骨,病应是治火郁不散,九窍不通,如耳聋、鼻、喉痹、舌出、骨痛、齿痛之类。治应是行目赤肤翳,冰片外点,止属劫药,如姜末烧酒洗眼之意,若误认为寒而朝夕常点,遂致积热入目,而增昏障之害。故曰,眼不点不瞎者此也。审属风寒,病应外解,用乳调点以拔火邪,从治法也。他如疮疡痈肿,热郁不散,亦当用此发达,或令入油煎膏,或研末吹掺。然疮毒能出,不可多用,则真气立耗,而有亡阳之弊矣。更有目病阴虚,不宜入点。 《本草分经》: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风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脉肌肉辄用冰、麝,反引风入骨,莫之能出。 甘草:平 甘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1.甘草具有很强的抗胃溃疡作用。 2.甘草有突触后抑制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具有解痉作用。 3.甘草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有抗脂质氧化作用。 4.甘草有抗过敏作用,对机体的吞噬功能可呈双向调节作用,甘草也能增强特异免疫功能。 5.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6.甘草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7.甘草有镇静、解热、镇痛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听觉能力。 8.甘草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增大心脏收缩幅度,还有抗心率失常及降血脂作用。 9.甘草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对艾滋病毒具有破坏和抑制其增生的作用。 10.甘草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而产生镇咳作用,也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1.甘草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 12.甘草对某些药物、食物、体内代谢产物及其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同时还有解毒增效作用。 13.甘草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可抑制雌激素对未成年动物子宫的增长作用。 14.甘草在方药组合、配方、免疫中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魂,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久用。 《药性赋》:味甘,平,无毒。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士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光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甘草头)主痈肿,宜入吐药。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通入手足十二经。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宏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机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 《景岳全书》:味甘气平,生凉炙温,可升可降,善于解毒。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甘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神农本草经读》: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矣。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得其坚之,壮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乃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内自满也。能解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 全蝎: 1.抗惊厥,小鼠口服止痉散(全蝎和蜈蚣干粉等量混合而成)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静脉注射全蝎浸膏,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一时性下降(少数可见暂时上升),但很快恢复,接着出现逐渐持久的血压下降,维持1~3小时以上。灌胃或肌肉注射也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 3.抗癫痫,蝎毒中分离出的多肽(AEP)具有较强的抗癫痫活性,对由马桑内脂和头孢娄利定诱发的动物癫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不同与安定,活性至少是安定的10倍。 4.抗肿瘤,全蝎粗提物可直接抑杀癌细胞,在停药后对肿瘤生长仍有较高的抑制率。 5.镇痛,蝎毒对内脏痛,皮肤灼痛和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茯苓:平 甘;淡 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9~15g。 茯苓皮 1.茯苓有利尿作用。 2.茯苓有保肝的作用。 3.茯苓具有镇静作用。 4.茯苓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5.茯苓多糖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增强免疫功能。 6.茯苓有强心作用,但高浓度时有抑制作用。 7.茯苓还具有抗溃疡、抗菌、降血糖、松弛离体肠管及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走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药性赋》:味甘淡,性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本草纲目》: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肾邪。至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证,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可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其赤者,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景岳全书》:味甘淡,气平。性降而渗,阳中阴也。有赤白之分,虽《本草》言赤泻丙丁,白入壬癸,然总不失为泄物,故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损目,久弱极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神农本草经读》:茯苓气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在于利小便一语。胸为肺之部位,胁为肝之部位,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之用,因而不调;心下为太阳之部位,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有宿食则津液不生,为口焦舌干,唯得小便一利,则水行而气化,诸疾自愈矣。 人工麝香: 麝香的药理作用,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人工麝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人工麝香的药理作用,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用于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疗程,疗效满意;用治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 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常与肉桂为散,如《张氏医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与猪牙皂、天花粉同用,葱汁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医药集锦》堕胎丸。 此外,近代临床报导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猪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绞痛膏,分别敷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白癜风,均有显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人参: 微温 甘;微苦 归脾经、肺经、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10-30g,宜另煎兑入;或研末,1-2g;或敷膏;或泡酒;或入丸、散。 反藜芦;畏五灵脂。 1.人参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2.人参制剂有M受体样作用,对α受体、β受体及递质亦有一定影响,人参皂苷有缓解吗啡成瘾性作用。 3.人参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性腺系统均有刺激作用;有利尿作用;能提高胰岛素合成量。 4.人参有降低血糖作用,并能调节能量代谢。 5.人参能提高机体适应性,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6.人参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7.人参有抗肿瘤作用。 8.人参能加强心肌收缩力,有降血压、抗休克作用,能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 9.人参皂苷对开心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动脉硬化作用。 10.人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溶血、抗血栓作用,增强机体造血功能。 11.人参有明显抗衰老作用。 12.人参有抗利尿作用,并有一定的保护肾损害、抗诱变作用。 13.人参对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14.人参皂苷对骨骼肌的生长和分化有促进作用。 15.人参对生殖细胞、骨髓细胞、体细胞的遗传物质的损伤均有抑制作用。 16.人参有抗炎、抗病毒、抗辐射作用,并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有一定作用。 17.人参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18.人参有耐缺氧、抗疲劳作用。 19.人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及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抗菌及抗寄生虫作用,还具有脱敏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日华子本草》: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药性赋》: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三: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气,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甘而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阂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本草崇原》:人参气味甘美,甘中稍苦,故曰微寒。凡属上品,俱系无毒。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脏者藏也。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智。安精神,定魂魄,则补心肾肺之真气矣。夫真气充足,则内外调和,故止惊悸之内动,除邪气之外侵。明目者,五脏之精,上注于目也。开心者,五脏之神绵主于心也。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 为什么要在冬至之后含服? 冬者,终也;至者,极也;冬至之后,即万物发展至终,阴寒旺盛至极,要开始新的轮回,自然界表现为“阴寒至极,一阳生长,阴阳交替”。 12月21日就将开启今年的冬至节气,对于家中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来讲,到了一年中服食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时间点。 自冬至这天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每年冬至后都会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来袭,造成骤然降温以及长期低温。寒冷具有收引的特征,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收缩,使血压骤升,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以人参补气生津,安神,固脱;朱砂清热开窍;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胆星清心化痰,熄火定惊;麝香开窍醒神;水牛角清心凉血解毒;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冰片、郁金芳香避秽,通窍开闭。 这一时节服食可补气生阳,为阳气萌生扫清障碍,重振阴阳纲领,维持天人相应。还可荡涤痰湿,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突发。 关键时刻幸有龙脑安神丸。医生主述:患者晚上洗澡煤气中毒不醒人事,给患者做人工呼吸,龙脑安神丸用水融化,撬开嘴灌服,医院抢救,半路患者已醒,现无大碍。 点击下方图片,识别图中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1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孕期中药禁忌
- 下一篇文章: 蝎子药用偏方,内容很多,适合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