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别名:

皂荚刺、皂刺

天丁、皂角针

皂针等

植物识别

落叶乔木,高达30米。刺圆柱形,常分枝,长达16厘米。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长10-18(26)厘米;小叶(2)3-9对,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8.5(-1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顶端圆钝,基部圆或楔形,中脉在基部稍歪斜,具细锯齿,上面网脉明显。花杂性,黄白色,组成5-14厘米长的总状花序。雄花径0.9-1厘米,萼片4,长3毫米,两面被柔毛,花瓣4,长4-5毫米,被微柔毛,雄蕊(6)8;退化雌蕊长2.5毫米;两性花径1-1.2厘米,萼片长4-5毫米,花瓣长5-6毫米,雄蕊8,子房缝线上及基部被柔毛。荚果带状,肥厚,长12-37厘米,劲直,两面膨起;果颈长1-3.5厘米;果瓣革质,褐棕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有多数种子;或荚果短小,稍弯呈新月形,俗称猪牙皂,内无种子。花期3-5月,果期5-12月。

中药识别

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选购贮藏: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置干燥处。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常用附方

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2、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3、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4、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5、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本







































哪里白癜风能治愈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