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陵城区大地古树多
德州市陵城区位于鲁西北平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因此,平方公里大地上,古树多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年来,或由于工作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或同好相邀前往拜访,我有幸结识了诸多古树。它们每株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每株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现择录如下,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城乡遍布古槐树 说到陵城区的古树,家喻户晓的当属区政府院内那株编号号、列一级保护级别的古槐了。 这株古槐位于大门东侧北行10米处,树高12米,干高6米,胸围厘米,冠幅东西11米、南北10米,铺开的树冠面积约平方米。古槐苍劲优美:似铁的枯干拥抱蓝天,见证着古城的沧桑巨变;舒展的新枝披满绿装,喜迎前来上班的工作人员和八方来客。每每经过古槐,令人肃然起敬。 区政府机关所在地古称“衙门口”,为历代官衙所在。我国自古就有在官衙或其他重要场所植槐的传统,表明人们对槐树有着深厚的情结。古代槐树代表“禄”,乃木中之鬼。民间有许多槐树为科第吉兆的传说故事,象征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这应是人们栽植幼槐、保护古槐的良苦用心所在吧! 这株古槐到底由何人栽于何年?可惜史料无记载,相传为唐槐,即使没有那么久远,起码也有数百年的树龄。据年逾九旬的陵城镇南街居民王立生老人回忆,他小时候常在古槐旁玩耍,当时听大人讲古槐就有多岁了,至于多多少就说不清了。 时光如梭,岁月轮回。区政府大院及周边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连当时的泥土地,也变成了柏油路面。所幸古槐历经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仍屹立于城区中心,“与时俱进”的是其外表的沧桑和内里的年轮,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自己记得清! 多年来,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古槐倍加爱护:扩大保护范围、设置美观护栏、固定支撑立杆、栽种低矮绿植、灌溉清澈甘泉……彰显继承优良传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为古槐营造了适宜生长的优良环境。古槐不负众望,与西侧停车场成行的“后生们”遥相呼应,年年沐浴春风畅吐新绿、生机勃勃。尤其是近几年,古槐的许多枝干四面展开下垂,几近着地,给人以“接地气”之感,为现代气息日益浓厚的机关大院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位于城区东南10公里的陵城镇凤凰街,也有这么一株古槐。今年春夏之交的5月2日清晨,我与一位朋友回其老家返回途中,稍微绕道拜谒了这株古槐。 它与号不同,按照原来的说法,好像前者是“城市户口”,后者则为“农村户口”,远离喧嚣闹市,独居乡村东西大街上,与红砖红瓦的传统民居为伴。此时早晨八点,正是男人在农田忙活、妇女在家里做饭、放假的孩子睡懒觉的时候,大街上几乎见不到人。 我徘徊于古槐周边,从不同角度注视着它。它与前者除了“户口”不同,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树形有别:除主干粗大挺拔外,其余枝叶均位于距地面2米以上,紧密簇拥,郁郁葱葱。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前者是“披肩发”;后者则为“蘑菇头”。根据其枝叶高出屋顶的距离判断,树高应在10米以上。展开双臂零距离拥抱它,两手中指仅过其胸围多半,据此推算,其胸围应与差不多。留意观察保护标志牌,简洁明了——编号:,保护级别:一级,树龄:岁。 据这位朋友介绍,该古槐原系在此居住的一家大户种植,不知出于爱惜树木还是家境殷实等什么原因,历经数百年而它始终没有成为“锯下鬼”。只是后来不知何故,它却成了“没娘的孩子”?何以见得?那不保护标志牌上明明写着——保护单位(人):村集体。好在当地百姓具有植树护树的优良传统,使其根植沃土,枝托蓝天,目观故里风云变幻,耳听桑梓乡音依旧,年复一年,初冬落叶,阳春萌发...... 在陵城镇万家、郑家寨镇李金池、宋家镇崇兴街等村,也有类似的古槐,篇幅所限,不一一描述。 古枣落户城中央 枣树,在我国的培育史已超过年,其早期培育见于《诗经》。相传培育的枣树源于野生相关品种,经人工选择而成。枣至今仍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水果之一,富含维生素C、P,除供鲜食外,还可烘干、煮食、炖食及焙烤后食用,也可制成蜜枣、熏枣、醉枣等多种老少咸宜的食品。 枣树是陵城区人民群众喜欢在院落或村头田间栽种的最常见的果树,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在我步行上下班必经的政府街南段路西鬲津河南岸,有两棵古枣树。它们来自城区东南15公里的郑家寨镇纪家村,是一村民因老宅翻修而于去年初夏捐赠的。它俩身高均近5米,东西相聚4米,亭亭玉立。不同的是,西边那株树干较为顺溜,而东边那株树干凹凸不平,竟有蟠龙飞舞之意境!我原以为这是一对“姐妹树”,但听了主人介绍,方知东者已经余岁,而西者“才”80来岁(严格地讲,西者还不能称为“古树”,因为树龄超过百年方称古树,但鉴于其已近百岁,且与东者同来,我便将其也纳入古树之列了。以下有的树亦然),原来是一对“母女树”。移栽时为了便于运输和易于成活,砍(剪)去大量枝叶,转瞬间“满头长发”尽失而成“光头”,从静谧的农家小院,来到车水马龙的政府街旁。也许是其生性要强,执着生长;也许是这里正是鬲津河公园建设所在地,西行不远就是去年刚刚竣工的颜真卿公园,堤下河水清清、碧波潺潺,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营造了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的天然小气候;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它们稍事休整,便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亲眼目睹了其沐浴春风新芽萌发、枣花锦簇、香甜四溢、蜂拥而至的迷人景象。而如今,阳光普照、秋风送爽,它俩已是满枝挂枣、硕果累累了!且看,母女俩临水而居,与芳草、巨石为伴,根植肥田,头顶碧空,好一幅和谐惬意的美丽画卷! 由此北行1公里,同样在政府街西侧、我原来供职的文化旅游部门办公所在地东方朔公园西南角的休闲林地,也有这样两株古枣树,人称“姐妹树”。它俩东南、西北相距9米,隔一条3米宽的石板小道相望。这是8年秋天东方朔公园即将竣工时,由绿化施工单位在城区以北20公里的徽王庄镇辛庄移来的树龄逾百年的古枣树。据时任园林处于主任介绍,当时为确保成活,专门从泰安请来了园林绿化技术人员,动用翻斗车及12吨的吊车,每棵树保留高1.2米、直径2.5米、重约9吨的扁圆形大土墩,周密捆扎草绳,谨慎装车运输,精心栽植浇灌。 自当年9月到年1月,我在此上班期间,工作之余,几乎天天要近前看看它们。春天发芽开花、夏日幼果孕育、金秋果满枝头、寒冬银装素裹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即使调离此处,我工作之余仍要隔三差五“常回家看看”,当然它们在必看之列。 一晃8年过去了,今春再看,它俩均已7米多高,东侧一株主干直挺向上,自2.7米高处分为若干侧枝;西侧一株则在主干1.7米高处分为两大骨干枝,向上再分为若干侧枝。当年的两个“秃光头”已是“鬓浓发密”了。 不幸的是,今年春夏之交,优化环境、治理扬尘,附近的两台“大炮”(除尘雾炮喷雾机)频繁喷出水雾。受其影响,西侧那株树叶全部枯萎脱落,东侧那株仅存“半壁江山”,让人惋惜不已。万幸的是,在采取了相关措施后,盛夏时节,它俩竟又重吐新绿、枣花怒放、幼枣挂枝,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园区喜迎古皂荚 今年6月4日,星期六,时值孟夏,正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好季节。这天上午,区作协组织部分成员到山东窖仙酒业有限公司开展采风活动,我也在此列。 初到该企业,第一件事肯定是要留意一下园区环境了。自南大门入内,笔直的马路纵贯南北,办公楼、车间、库房等分列西东,绿化带点缀其间,环境整洁,布局美观。喷淋设施正常运转,略显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花香与酒香相互交融的“混和香”,使人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美感。 侧目东望,园区东南角一片面积较大的绿化带中,一株傲然挺立的大树吸引了视线:微风吹过,绿植此起彼伏,它像极了波涛翻滚中的一尊灯塔! 我禁不住疾步前往,一看究竟。在周边草坪及木槿、龙柏等小灌木的衬托下,它越发挺拔高大,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根据附近“参照物”推测,树高应在8米以上。 这种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粗壮笔直的树干与圆圆滚滚的树冠有机衔接,甚是美观。树干及侧枝呈深褐色,一回羽状复叶浓绿一团。 经咨询企业负责人,得知这叫皂荚树,来自我区一普通农家,在此落户已6年有余,适应环境,生长旺盛。皂荚树又名皂角树等,属蔷薇目豆科,落叶乔木,最高可达30米。其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属于深根性树种。果实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聚糖,含油量超过大豆,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此外,其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其木材坚实,耐腐耐磨,黄褐色或杂有红色条纹,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家具。它耐热耐寒抗污染,可用于城乡景观林、道路绿化...... 由此看来,这株古皂荚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利用价值呢! 真是巧合,此后不久与一位同学谈及此事,当得知这株古树安好,他深感欣慰,高兴地告诉我,这株古皂荚来自其祖辈居住在城区东北7公里的于集乡孟家庙村的一位年逾八旬的亲戚家。它位于老人古宅北墙后的大街旁,自幼伴其长大变老。虽然人已到耄耋之年,而树却愈发茁壮旺盛,枝繁叶茂。 尽管是村中一景,但已妨碍交通,正愁无合适移栽之处,偶与上述爱绿护绿的企业相遇,“两厢情愿”,一拍即合,象征性付费数千,精心挖坑留墩,将其“乔迁新居”。事后填平树坑足足用了五六拖拉机土,可见移走时树墩之大。难怪它现在活得这样自在,感情没有“伤筋动骨”啊!移栽时截下的树枝还卖了千余元钱呢,足见此树材质之珍贵! 农家养护文冠果 关于古文冠果树,年以来,见诸德州市有关媒体的仅有两株,一株位于宁津县保店镇东长村村北的树林中,归李姓人家所有。当时该树胸径30厘米左右,高度约10米,树冠笼罩面积达平方米。另一株在武城县老城镇戚庄戚姓人家老宅院内,但它仅有五六十岁,不能算古树,可列为古树的后续资源。在宁津古文冠果树有关报道后面还附有一句话:“陵县还有一棵。” 陵城区的这棵在哪里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年6月17日傍晚时分,一位同学打来电话,称已了解好这棵百年文冠果树就在距城区6公里的陵城镇李冲天村,相约乘私家车前往观瞻。 驶出城区,车披夕阳余晖沿开阔平坦的省道一路朝东北方向行驶,很快到达目的地。恰好有位同学祖籍该村,经提前电话联系,已在村头等候。穿大街,走小巷,几分钟便来到了位于村中央的古文冠果树主人家。难得与宁津有缘邻县区,树主人也姓李叫李德平,40多岁,憨厚淳朴,满脸笑容,热情引领我们入院。 这棵树位于主人大门朝西、既开乡村饭店又兼自家居室的农家院内大门南墙以南的套院内。胸径约50厘米,布满纵向裂纹的棕色树干稍向西倾,依靠在1.5米高的杂物间上,在屋顶处分出若干侧枝,或扶摇直上,或盘旋伸展,树高5米多,树冠60余平方米。眼下正是文冠果树结果的时候,形状近似于核桃但形体稍大的绿色果实,或三两一簇或五六成群,半隐半露于墨绿色的树叶中。 李德平介绍,这树到他这里大概传了四五代了,原来位于住宅附近的场院中,后来随着住宅翻修扩建,便套在了院子里。春天,银花迎风怒放,芳香沁人肺腑;夏日,枝叶繁茂遮荫,果实挂满枝头;秋来,硕果逐渐成熟,丰收“溢于言表”。 在一南北胡同相隔的李德平母亲的老院里,近几年长出五六株小文冠果树,定是古树根须西延感觉环境适宜遂繁衍后代相继出土,眼下树高已有1.5米左右,靠东墙的1株竟挂了几颗和古树上一样的果实! 母子俩介绍,文冠果幼树移栽很难成活,原来试过几次均以失败告终。文冠果像棉桃,但要大一些,熟后掰开分三个小室,里面是黑色发亮的种子。奇怪的是,这棵文冠果树除每年春季开花外,有时“加塞”深秋季节又开一次花。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毛主席逝世后的年深秋,光秃秃的一条树枝上竟开了许多小白花;另一次是汶川大地震后的8年深秋,也有一条光秃秃的树枝上开了许多小白花!难道树有灵感,对民族灾难表达哀伤之情?! 回到城区,我急忙好奇地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文冠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全身是宝:种仁含油率50%-70%,可食用;果粕是优质饮料原料;嫩叶经加工可代茶饮;种皮和外果皮可制活性炭;果壳、叶子及木材的提取物有抗炎、改善记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病毒、抗癌等功效,可作药用。该树种生长极慢,目前我国发现的百年以上文冠果树极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系我国北方惟一适宜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树种。它纹理清晰,质地坚硬,古代称为降龙木,评书《杨家将》里穆桂英破辽军所布的“天门阵”,所用降龙木就是这种树木。历史上,藏、蒙教佛界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活佛和高级僧侣、喇嘛才有机会和资格食用。年2月,尼克松夫妇访问我国时,我方曾用文冠果油炒菜设宴招待,客人赞曰:“菜的味道鲜美,从未吃过比这更好的菜!” 特色各异古树群 更为欣喜的是,陵城大地上还分布着诸多古树群,成为一道道奇特的景观。 区委、区政府办公楼前,生长着七八株雪松。但见它们宛如座座宝塔巍然屹立,主干挺拔,树皮深灰,鳞状片遍布其上,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深绿色针形松叶簇生其上。它们扎根此地已30年有余,树顶已近楼顶或高出楼顶,10米左右的样子。近前测量其中1株的胸围,余厘米。 前不久,一位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同学看望我时,见到楼前的雪松甚是惊讶:“雪松在鲁西北平原地区长到如此之大很罕见啊!” 在城区东北13公里的神头镇高家庄村北农田里,几十株古香椿成行排列,散发着奇香。前几年陪同省林业厅领导到此考察时,他们连称“奇观”!嘱咐陪同的当地负责同志要好好保护,以便适时开发利用。此地与智圣东方朔墓呈东北、西南方向由镇驻地相隔2公里。 神头香椿是正宗紫芽香椿,已有0余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神头镇驻地及其以北方圆3公里的槐里、南街、高庄、李家楼、王良家等村庄。高庄的古香椿群枝叶相连,堪称一道靓丽风景。其主要特征是:嫩芽紫红,粗壮肥嫩,香味浓郁,口感美妙,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物质。不仅是美味佳蔬,而且还是良药,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美容养颜、润肤明目、祛虫疗癣、收敛固涩等多种神奇功效。其特质应与当地气候和土质有关。古时神头香椿曾是贡品,至今仍广受青睐。 神头香椿还有一个名闻遐迩响亮美妙的名字—“厌次春龙”。此名的由来当与神头厌次古城的名字以及东方朔思维敏捷、才智过人之特长息息相关。 相传当年东方朔从长安回家探亲,3个月假期已满,正发愁给皇上捎什么东西作为贡品,正好孩子们采香椿回来,一股浓郁的香味溢满整个房间。有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家乡的香椿呢?这可是正宗的紫芽香椿,此时正香嫩可口,皇上还没有见过,就是它了!回到长安,汉武帝正在猜想东方朔能给他捎什么特殊的贡品,见是些树叶子,便不高兴地说:“又拿些树叶子来糊弄朕,你倒是说说它的特殊之处!”东方朔急忙辩解说:“这可不是一般的树叶子,这是‘厌次春龙’,因产于我的故乡厌次,春天头茬香椿质量最好,整根香椿从侧面观像一条龙,故得此名。这是最美味的菜肴,你尝过就知道了。”汉武帝赶忙叫人去做了一道香椿菜。果然,未见佳肴,先闻其香,沁人心脾;口感脆嫩,妙不可言,回味无穷;并且名字也响亮好听,富有诗意。汉武帝龙颜大悦,大加赞赏。从此,神头香椿便有了“厌次春龙”的美称,成为贡品,名声远扬。 出城区北行15公里,是徽王庄镇官道孙村。该村无杂姓,概为孙姓人家,村南近百亩家族墓地里,千余株古侧柏密密匝匝墨绿一片,蔚为壮观。它虽然比不上孔林的庞大规模和悠久历史,但在鲁西北平原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据了解,孙姓家族在此繁衍已10余代余年,长辈过世均葬于此墓地,侧柏相伴左右。历经“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文革时期,这片古侧柏能与墓地一起完整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侧柏叶功效很多,具有止血、镇咳、生发等多种作用。周围村民视侧柏枝叶为镇宅辟邪之物。孩童时代每逢春节大人们在大街上扎“松门(用侧柏枝叶及檩条等搭建的门,因当地人习惯将侧柏称为“松树”而得此名)”的情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直到前几年有些村庄还沿袭着春节期间大门上方悬挂侧柏枝叶的习俗。可能是保护古树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的影响,现在人们已取消了这一延续多年的做法。 在城区东南8公里处,有一投资万元刚刚建成的“见如家境”乡村主题公园。该园以国家级生态乡镇陵城镇钟官屯、张定杆、魏寨、小史家、张此刚、苗家等6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为依托,通过一条村村通公路串联起来,民房稍加改造维修,新建景观点缀村边,老村新貌,赏心悦目。 其中,小史家、张此刚、苗家3个村,利用村边废旧坑塘、低洼盐碱地,依地势开挖水面余亩的不规则人工湖,道路、路灯、绿化带环湖而行,小桥、凉亭错落有致,形成心旷神怡的乡村旅游观光景致。 尤其袭人眼球的是百年古枣林。你看!湖东岸这十八棵古枣树,一树一景,或潇洒飘逸,或婀娜多姿......再看西岸那四棵古枣树,姿态优雅,犹如四大美女浣纱湖畔,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今年9月6日上午,我陪同台湾中华经贸文教交流协会理事长、台湾亚太商协会联盟副主席、东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芳女士率领的台湾同胞参访团一行二十余人到此参访。客人们游兴甚浓,尤其是对宝岛上所没有的枣树极感兴趣。当时正是枣林丰收的美好时节,绿中泛红或全身红透的枣儿,或高挂空中,或触手可及。征得景区管理人员同意,大家或倚树拍照定格倩影,或采摘品尝津津有味......欢笑声、赞叹声在枣林里、湖面上飘荡...... 年,陵城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职责,使古树保护管理有法可依。近年来,区林业发展中心开展了古树名木调查活动,对已知古树名木进行了拍照、GPS定位,并将所有古树名木的树龄、树形、生长情况、周边环境等内容详细记录,建立起古树名木电子档案,为做好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和养护工作、挖掘古树名木的人文历史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全区现有古树91处(其中古树群9处)、株。由此看来,这篇小文所述真是挂一漏万了,还望同好补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pz/6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盐源玛瑙的作用与功效百度百科粉色盐源玛瑙
- 下一篇文章: 嘿今天你吃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