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门

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水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之水火旺乎。夫火旺则血热,水旺则血多,此有余之病,非不足之症也。似不药有喜,但过于有余,则子宫大热,亦难受孕,恐有烁干男精之虑。太过者损之,亦既济之道也。然而,火不可任其有余,水断不可使之不足。治法但少清其火,不必泻水也。方用∶

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青蒿(二钱)黄柏(五分)熟地(三钱)茯苓(二钱)水煎服。此方名为清经散,服二剂自平也。

方中虽是清火之品,然仍是滋水之味,火泻而水不与之俱泻,则两不损而两有益也。

此症用损余汤亦效。

地骨皮(一两)茯苓(五钱)黄柏(二钱)生地(五钱)炒黑荆芥(三钱)玄参(五钱)水煎服。四剂而经调矣。

妇人有先期经来,其经水止有一、二点,人亦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虚乎。先期者,火气之冲,多寡者,水气之验。故先期之来多,火热而水有余;先期之来少,火热而水不足。倘一见先期,俱以为有余之热,但泻火而不补水,或水火两泻,如何不增病哉。治法不必泻火,专补其水,水足而火气自消。方用∶

玄参(一两)生地(一两)白芍(五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地骨皮(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经调矣。

方名两地汤,以地骨、生地同用耳。二味俱能凉骨中之热也。骨中之热,由于肾中之热,凉其骨髓,则肾气自寒,又不损伤胃气,此治之巧也。况所用诸药,纯是补水之味,水盛而火安得不平乎。此条与上条并观,断无误治先期之病矣。

此症用加味纯阴汤亦效。

熟地玄参麦冬(各五钱)山茱萸(二钱)北五味子(一钱)丹皮(五钱)水煎服。可用十剂,经水自多。

妇人有经来后期而甚多者,人以为血虚之病也,谁知非血虚也。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后期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来多,血寒而有余。夫经水虽本于肾,而其流则五脏六腑之血皆归之。故经一来,而诸血尽来附益,以经开而门启,不遑迅阖,诸血乘其隙而皆出也。但血既出矣,则成不足之症。治法宜于补中温之,非曰后期者俱不足也。方用温经摄血汤∶

白芍(一两)川芎(五钱)肉桂(五分)熟地(一两)白术(五钱)续断(一钱)五味子(三分)柴胡(五分)水煎服。二十剂经调矣。

此方大补肾、肝、脾之精血。加肉桂以祛其寒,加柴胡以解其郁,是补中有散,而散非耗气;补中有泻,而泻非损阴。所以受补之益,收温之功也。是方凡经来后期者,俱可用,诚调经之妙药,摄血之仙丹也。倘人元气虚,加入人参一、二钱,未为不可耳。

此症用温带益经汤亦效。

熟地(一两)白术杜仲(各五钱)肉桂(一钱)茯苓人参(各三钱)水煎服。

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一定之期者,人以为气血之虚,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经,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肾郁而气自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虽然肝气郁而肾不应,未必至于如此。然子母关切之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泄而肾自有缱绻之谊,肝气之或藏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有相因而至者矣。然则治法,舒肝之郁即所以开肾之郁也,即所以定经水之流也。方用定经汤∶

白芍(一两)当归(一两)熟地(五钱)山药(五钱)菟丝子(一两)柴胡(五分)荆芥(炒黑,一钱)茯苓(三钱)水煎服。二剂经水净,四剂经期定矣。

此方舒肾肝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津,非利水之品也。肾肝气舒而经通,肝肾津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

此症用顺经汤亦效。

香附生地茯苓白芥子(各三钱)当归(一两)白芍(一两)车前子(二钱)

神曲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十剂自调。

妇人有数月一行经者,每以为常,且无或先或后之异,又无或多或少之殊。人以为异,而不知非异,此乃无病之人,气血两不亏损耳。妇人之中,有天生仙骨者,经水必四季一行,盖以季为数,不以月为盈虚也。妇人之经水不泄,则黄河便可逆流。真气内藏,则坎中之阳不损。倘加以炼形之法,一年之内便易飞升。无如世人不知炼形之法,见经水之不来,误认作病,妄用药饵,往往无病而成病。余闻异人之教,特为阐扬,使世人见此等行经,在不必治之列,万勿疑为气血之不足,而轻施医疗也。虽然天生仙骨之妇,世正不少,而嗜欲深者,天分损也,又不可不立一救疗之方。方名助仙丹∶

白术(三钱)茯苓(五钱)甘草(一钱)山药(三钱)陈皮(五分)白芍(三钱)杜仲(一钱)菟丝子(二钱)水煎,服二、四剂而仍如其旧,不可再服。

此方平补,健脾益肾,解郁消痰,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益,何必用重剂以助火,用热药以通经哉。

此症用肝肾双治汤亦佳。

白芍(三钱)当归山药熟地(各五钱)甘草(五分)陈皮(三分)茯苓山茱萸(各二钱)神曲(一钱)水煎服。

自然如期矣。

妇人至五十之外,或六、七十岁者,忽然行经,或如紫血之块,或如红血之淋,人以为老妇行经是还少之期,谁知乃血崩之渐乎。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穷,又不服补阴济阳之药,如何能使精满化经,一如少妇乎。不宜行经而行经者,乃肝不藏血、脾不统血也。非泄精而动命门之火,必气郁而发龙雷之炎。二火发动,血乃奔失,有似行经而实非行经也。遇此等之病,非大补脾肝则血不能骤止。然而补肝脾者,不可全补血以止血,尤当兼补气以止血也。方用安老丹∶

人参(一两)黄(一两)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甘草(一钱)木耳灰(一钱)当归(五钱)阿胶(一钱)香附(五分)荆芥(一钱)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少减,二剂又减,四剂全止,十剂全愈。

此方补益肝脾之气,气足自然生血,且能摄血也。况且大补肾水,肾水足而肝气益舒,肝气舒而脾气得养,肝藏血,脾统血,安有漏泄乎。血既无漏泄之失,何虑于血崩乎。

此症亦可用术调经散治之。

人参三七根末(各三钱)白术当归黄(各一两)生地(五钱)水煎调服。

一剂即止,四剂愈。

妇人有经水忽来忽断,时痛时止,往来寒热,人以为血结之故,不知乃肝气不舒耳。夫肝属木,最恶者寒风也。妇人行经,则腠理大开,适逢风吹,则肝气闭塞,经水之门亦随之而俱闭,于是腠理经络各皆不宣,而作寒热。气行于阳而热生,气行于阴而寒生也。然此犹感寒之轻者,倘外寒更甚,则内热益深,往往有热入血室,变为似狂之症,一如遇鬼之状。今但往来寒热,是寒未甚而热未深耳。治法补肝中之血,通郁而散其风,则病随手而效也。方用加味四物汤∶

熟地(一两)川芎(三钱)白芍(五钱)当归(五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延胡索(一钱)丹皮(三钱)柴胡(一钱)水煎服。

此方用四物以滋脾肾;用柴胡、白芍、丹皮以宣扬风郁;用甘草、白术、延胡利腰脐以和腹痛。入于表里之间,通于经络之内,用之得宜,自然奏功如响也。

此症用开结汤亦佳。

柴胡续断神曲(各一钱)香附川芎丹皮(各三钱)当归熟地(各一两)

白术(五钱)甘草(一钱)水煎服。十剂全愈。

妇人有经前疼痛数日后行经者,其经水多是紫黑之块,人以为热极也,谁知郁极而火不能化乎。夫肝中有火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气不应,则拂抑其气而痛生。

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肝中火气焚烧,内逼经出,而火亦随之而怒泄。其色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经失其为经,正郁火内夺其权耳。治法似宜大泻肝中之火矣。然泻肝之火,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热之本未除也。方用宣郁调经汤∶

白芍(五钱)当归(五钱)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郁金(一钱)丹皮(五钱)白芥子(二钱)甘草(一钱)黄芩(一钱)炒栀子(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下月断不先腹痛而后行经也。

此方补肝之血,又解肝之郁,利肝之气,又退肝之火,所以奏功如神耳。

此症用香草散亦佳。

香附茯神(各三钱)玄胡索甘草神曲天花粉(各一钱)炒栀子黄芩(各二钱)白术生地麦冬(各五钱)陈皮(五分)水煎服。

妇人有经后小腹作痛,人以为气血之虚,谁知是肾气之涸乎。夫经水乃天一之水,满则溢,空则虚,亦其常也,何以虚能作痛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肝,而肝必下克于脾土,土木相争而气逆,故作痛也。治法亦须舒肝气为主,而益之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矣。方用后调汤∶

阿胶(三钱)荆芥(三钱)巴戟天(一钱)山药(五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山茱萸(三钱)水煎服。

此方平调肝肾,既能转逆于须臾,尤善止郁痛于顷刻,经后以此方调理最佳,不止治经后腹痛也。

此症用填经止痛丹亦神。

熟地(二两)山茱萸(五钱)山药(三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水煎服。

妇人有行经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为火盛之极也,谁知肝气之逆而不顺行而上吐乎。夫肝之气最急,宜顺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血随气而俱行。若经逆从口上出,乃少阴之火急如奔马,得肝中龙雷之气直冲而上,其势最捷,反经为血,又至便也,不必肝不藏血,始成吐血之症。但此等吐血,不同各经之吐血,各经吐血乃内伤而成,此逆经吐血者,乃内溢而激之使出也。其症绝有异同,而逆气则一也。治法似乎治逆以平肝,不必益精以补肾。虽然逆经而吐血,虽不损夫血,而反复颠倒,未免伤肾之气,而血又上泄过多,则肾水亦亏,必须于补肾之中,以行其顺气之法也。方用顺经汤∶

当归(五钱)白芍(三钱)熟地(五钱)茯苓(三钱)牛膝(三钱)丹皮(五钱)沙参(三钱)荆芥(炒黑,三钱)水煎服。一剂吐血止,二剂经顺,连服十剂,不再逆经也。

此方于补肾、补肝之中用引血归经之药,肝气不逆,肾气自顺也。肾气既顺,经何能逆哉。

此症用顺肝藏血丹亦效。

白芍当归熟地(各一两)荆芥(炒黑三钱)牛膝人参茯苓(各二钱)柴胡(五分)乌药(五分)泽泻(一钱)水煎服。二剂即顺行矣。

人有经水将来三、五日前,脐下疼痛,状如刀刺,寒热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经来,因之无娠,人以为血热之故,谁知是下焦寒湿相争耶。夫寒湿之气乃邪气也,妇人有任、冲之脉,居于下焦,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为血室,皆喜正气之相通,最恶邪气之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若寒湿之气弥满于二经之外,势必两相争而作疼痛矣。邪感正衰,寒气生浊,下如豆汁之黑者,见北方寒水之象也。治法利其湿而温其寒,冲、任无邪,何至搏结作痛哉。

方用温脐化湿汤∶

白术(一两)茯苓(三钱)巴戟天(五钱)山药(五钱)扁豆(三钱)白果(十枚)莲子(三十粒,连心用)水煎服。然必须经未来前十日服之,四剂而邪去,经调兼可种子也。

此方用白术以利腰脐,更用巴戟、白果以通任脉,再用山药、扁豆、莲子以卫冲脉,故寒湿尽去,经水自调矣。倘疑腹痛为热邪之作祟,妄用寒凉,则冲、任虚冷,血海变为冰海,血室成为冰室,毋论艰于生育,疼痛何有止日哉。

此症可用术桂草玄丹∶

白术(二两)肉桂(一钱)甘草(一钱)玄胡索(一钱)水煎服。一剂愈。

妇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面色痿黄,人倦无力,人以为血热之故也,谁知血虚而不归经乎。夫血旺则经多,血少则经缩。然血归于经,虽血旺而经亦不多,血不归经,虽血衰而经亦不少。世人以经水过多为是血旺,此治之所以错也。惟多是虚,故再行而不胜其困乏。血损精散,骨中髓空,不能华于面也。治法大补其血之不足,引其归经,宁有经后再行之病哉。

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一两)川芎(五钱)白芍(三钱)当归(五钱)荆芥(三钱)山茱萸(三钱)白术(五钱)续断(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四剂血归经矣。十剂之后,加人参三钱,再服十剂,下月行经适可而止,不再行也。

四物汤乃补血之神药,加白术、荆芥行中有利;加山茱萸、续断止中有补;加甘草而调和得宜,所以血足而归经,经归而血净也。

此症用加味补血汤亦佳。

当归黄(各一两)荆芥(三钱)白术(五钱)水煎服。四剂人健,十剂全愈。

妇有行经前先泻三日,而后行经,人以为血旺之故也。谁知是脾气之虚乎。夫脾统血,脾虚则气不能摄血矣。且脾属湿土,脾虚则土不实而湿更甚,经水将动,而脾气先不能固,脾血欲流注于血海,而湿气先乘之,所以先泻水而后行经也。调经之法在先补其气,盖气旺而血自能固,亦气旺而湿自能泻。方用健固汤∶

人参(五钱)茯苓(三钱)白术(一两)巴戟(五钱)薏仁(三钱)水煎服。

连服十剂而经行不泻矣。

此方补脾气以固脾血,则血摄于气之中,脾血日盛,自能运化其湿,湿既化为乌有,何能作泻哉。

此症用术苓固脾饮亦佳。

白术(一两)茯苓人参山药芡实(各五钱)肉桂(五分)肉豆蔻(一枚)水煎服。经未泻前服此则不泻矣。

多服为妙。

妇人有行经之前一日大便出血者,人为血崩之症也,谁知经入于大肠乎。夫大肠与行经之路径各别,何以能入于其中乎。盖胞胎之系,上通心而下通肾,心肾不交,则胞胎之血两无可归,心肾二经之气不来照摄,听其自便,血乃不走小便而走大便矣。治法单止其大便之血,则愈止而愈多,反击动三焦之气,拂乱而不可止。盖经之妄行,原因心肾之不交,今不使心肾之既济,而徒安其胞胎,则胞胎之气无所归,而血又安有归经之日哉。故必须大补心肾,使心肾之气接,而胞胎之气不散,则大肠之血自不妄行也。方用归经两安汤∶

人参(三钱)当归(五钱)白芍(五钱)熟地(五钱)山茱萸(二钱)巴戟天(一钱)白术(五钱)麦冬(五钱)荆芥(炒黑,三钱)升麻(四分)水煎服。

一剂血止,三剂经止,兼可受娠。

此方大补心、肝、肾三经之药,全不去顾胞胎,而胞胎有所归者,以心肾之气合也。心肾虚而气乃两分,心肾足而气乃两合。心肾不离,而胞胎之气听令于二经之静摄,安有乱动之形哉。然则补心肾可也,何兼补夫肝木耶?不知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其肝血,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自然上引心而入于肾,下引肾而入于心,不啻如介绍之欢也。

此症用加味归芎散亦神效。

当归白术生地(各一两)川芎(五钱)升麻(一钱)一剂即止血而经行矣,二剂全愈。

眩晕

消风散(见头痛。)

川芎散(《本事》)治风眩头晕。

山茱萸(一两)山药甘菊花人参茯神小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下,无时,日三服。不可误用野菊花。

羚羊角散治一切头眩。

羚羊角茯神(各二钱半)芎防风白芷甘草半夏(汤洗。各半两)枳壳附子(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盅,生姜五片,慢火煎七分,温下。

都梁丸(《百一》)治风吹项背,头目昏黑眩痛。

香白芷(大块者,用沸汤泡洗四五次,焙干)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荆芥汤点茶下。

青州白丸子(见中风。)

芎散治风头旋,眼目昏痛,眩晕,倦怠心忪。

芎前胡白僵蚕(炒)人参(各一两)蔓荆子天麻(酒浸,焙)防风(去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

白术饮治风邪在胃,头旋不止,复加呕逆。

白术浓朴(去皮姜炙)甘菊花(各半两)防风(去叉)白芷人参(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食前温服。

防风饮子疗风痰气发即头旋,呕吐不食。

防风人参橘皮(各二两)白术茯神(各三两)生姜(四两)

上锉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一日令尽。忌醋、桃、李、雀肉、蒜、面。

菊花散治一切风,头目昏眩,面浮肿。

菊花旋复花牛蒡子羌活独活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咀,每服五钱,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俱见中寒。)

《济生》三五七散治阳虚风寒入脑,头痛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耳鸣,风寒湿痹,香港脚缓弱等疾。

天雄(炮,去皮)细辛(洗去土。各三两)山茱萸(去核)干姜(炮。各五两)防风山药(炒。各七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黄连香薷饮十味香薷饮消暑丸(俱见伤暑。)肾着汤渗湿汤(俱见伤湿。)

《济生》芎术汤治冒雨中湿,眩晕呕逆,头重不食。

川芎半夏(制)白术(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同煎,不拘时服。一方,有附子、桂心,无半夏。

羌活汤(东垣)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

羌活防风黄芩(酒洗,各一两)柴胡(七钱)黄连(酒煮,一两)黄柏(酒炒)栝蒌(酒洗。各半两)甘草(炙,七钱)白茯苓(五钱)泽泻(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取清,食后或先卧通口热服之,日二服。

钓藤散(《本事》)治肝厥头晕。清头目。

钓藤陈皮半夏麦门冬茯苓(各半两)石膏(一两,生)人参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甘草(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盅半,姜七片,煎八分,温服。

仙术芎散治风热壅塞,头目昏眩。消痰饮,明耳目,清神。

川芎连翘黄芩山栀子菊花防风大黄藿香叶当归芍药桔梗(以上各七分)石膏滑石(各一钱半)苍术甘草(各一钱)薄荷叶缩砂仁荆芥(各四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蔓荆子散治风头旋晕闷,起则欲倒。

蔓荆子甘菊花半夏(汤泡)羚羊角(屑)枳壳(麸炒)茯神(去木)芎黄芩防风(各七钱半)麦门冬(去心,焙)石膏(各一两)地骨皮赤箭细辛甘草(炙。各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忌热面、饴糖、羊肉。

羌活汤治风头眩,筋脉拘急,痰涎壅滞,肢节烦疼。

羌活前胡(去苗)石膏(研碎)白茯苓(去皮)芎枳壳(麸炒)黄芩(去黑心)甘菊花防风细辛(去叶)甘草(炙,锉)蔓荆子麻黄(去根节,煮,掠去沫,焙,各一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鸡苏三叶,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芎术除眩汤(《直指》)治感湿感寒,头重眩晕。

附子(生)白术川芎(各半两)官桂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锉,每服三钱,姜七浓片,同煎,食前服。

理中汤(见霍乱。)来复丹(见中暑。)养正丹(见气。)十四友丸(见惊。)安肾丸(见喘。)七气汤(见气。)

益气补肾汤

人参黄(各一钱二分)白术(二钱)白茯苓(一钱)甘草(炙,五分)山药山茱萸肉(各一钱半)水二盅,枣二枚,煎八分,食用服。

补肝养荣汤

当归川芎(各二钱)芍药熟地黄陈皮(各一钱半)甘菊花(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若肾虚气不降者,去菊花,入前补肾汤。

芎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眩晕不省,及伤胎崩中,金疮、拔齿,去血过多,悬虚心烦,眩晕头重,目暗,举头欲倒。用川芎、当归各等分。每服五钱,水煎,不拘时服。

守中丸治风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人参白术甘菊花枸杞子山药(各二两)白茯苓(去皮,十两)麦门冬(去心,三两)生地黄(二十斤,绞取汁。)

上为细末,先用生地黄汁于银器内,入酥三两,白蜜三两,同煎,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尽,得五升许,于银器内拌炒前七味药,渐渐令尽,候干,入白蜜同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服百日后,五脏充满,肌肤滑润。此药须择四季旺相日或甲子日修合,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

半夏白术天麻汤(东垣)

天麻(五分)半夏(汤洗,一钱半)白术(一钱)人参苍术橘皮黄泽泻白茯苓(各五分)神曲(一钱,炒)大麦(一钱半)干姜(三分)黄柏(二分)

上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

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亦治内风之神药也。内风者,虚风是也。黄甘温,泻火补元气。

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甘苦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右气虚挟痰眩晕。余尝治一人卧则稍轻,但举足则头旋眼黑,以天麻、半夏、茯苓、白附、陈皮、僵蚕、参、、甘草、当归、生姜、黄芩煎汤服之,五六日愈,盖仿此方加减之也。

旋复花汤(《济生》)

旋复花半夏橘红干姜(各一两)槟榔人参甘草白术(各半两)

上锉,每服一两,姜水煎服。

半夏加茯苓汤(见呕吐。)

茯苓半夏汤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其脾胃。

茯苓白术半夏炒曲(各一钱)大麦(一钱半)陈皮天麻(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柴胡半夏汤治风证不敢见风,眼涩头痛,有痰,眼黑,恶心兀兀欲吐,风来觉皮肉紧,手足重难举,居暖处有微汗便减,如见风即复作。一名补肝汤。

柴胡苍术(各一钱半)半夏(二钱半)白茯苓(二钱)炒曲本(各一钱)升麻(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玉液汤治七情所伤,气郁生涎,随气上逆,头目眩晕,心嘈忪悸,眉棱骨痛。

半夏(肥大者六钱,汤泡七次,切作片)

上作一服,水一盅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入沉香末少许,不拘时温服。

五苓散(见消瘅。)

人参前胡汤治风痰头晕目眩。

人参(去芦,一钱半)前胡南星(汤泡)半夏曲木香枳壳(麸炒)橘红赤茯苓紫苏叶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一盅,食后服。

汉防己散治上焦风痰攻注,头目旋晕,心神烦乱。

汉防己麦门冬(去心,焙)前胡(以上各一两)半夏(汤泡)旋复花防风细辛甘草(炙,以上各半两)赤茯苓人参芎羚牛角屑枳实(麸炒)荆芥(以上各七钱五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忌饴糖、羊肉。

羚犀汤治暗风,头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盛,骨节疼痛。

羚羊角屑旋复花紫菀(去苗土)石膏甘草(炙。各一两)细辛(去叶,半两)前胡(七钱五分)犀角屑(二钱五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人参丸治风头旋目眩,痰逆恶心,胸膈痞滞,咳嗽痰涎,喘满呕逆,不欲饮食。

人参白术旋复花(炒)炙甘草(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枳壳(麸炒)前胡(各二两)木香(半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生姜汤下。

祛痰丸治风头旋,痰逆恶心,胸膈不利。

南星(生)半夏(生)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干姜(泡。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温米饮送下。

天南星丸治风虚痰,头目旋晕,肢节拘急。

天南星(炮)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炮)华阴细辛旋复花半夏(汤泡)芎(各半两)天麻(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不拘时,用荆芥、薄荷煎汤下。

麝香天麻丸治风痰气厥头疼,目眩旋晕,四肢倦怠,睡卧不宁,精神不爽。

麝香(二钱,研)天麻(酒浸)防风芎(各一两)甘菊花(七钱五分)南星(一枚,重一两者,先用白矾汤洗七次,后用水煮令软,切片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丸,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荆芥汤送下。

青黛散(子和)

猪牙皂角(一个)玄胡索(一分)青黛(少许)

上为末,水调豆许,鼻内灌之,其涎自出。先仰卧灌鼻,俟喉中酸味,即起身涎出,口咬铜钱一文,任流下。

瓜蒂神妙散(见头痛,但河间方无瓜蒂一分。)

神芎散治风热上攻,头目眩痛,上壅鼻塞,并牙关闷痛。

川芎郁金荆芥薄荷红豆(各等分)

上为细末,入盆硝研匀,鼻内搐之,力慢加药。

郁金散治头痛眩晕。

郁金滑石川芎(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空心用齑汁调服。此木郁达之之法也。若胸中有宿痰,宜瓜蒂散吐之。

独圣散

瓜蒂(不以多少)郁金(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下,用鸡翎探吐。后服愈风饼子。(方见头痛。)

防风通圣散(河间)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盆硝是,以上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半两,制。)

如服药,不可无生姜同煎。

贾同知通圣散

防风芍药(各二钱半)甘草滑石(各三两)薄荷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川芎当归大黄麻黄连翘(各半两)荆芥(三钱半)白术山栀子(各二钱半)无芒硝,无缩砂。

崔宣武通圣散

防风芍药荆芥当归白术山栀子(各二钱半)川芎大黄薄荷麻黄连翘黄芩桔梗缩砂(各半两)甘草石膏(各一两)滑石(三两)

刘庭瑞通圣散有缩砂,无芒硝,其余皆同。缘庭瑞于河间守真先生得师傅之秘,从二年,始受于方,斯可取为端,而可准凭以用之。兼庭瑞以用治病,百发百中,何以疑之,因录耳。以前药庭瑞临时以意加减,一根据前法,嗽加姜制半夏半两。

若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此劳汗出于玄府,脂液所凝。去芒硝,倍加芍药、当归发散玄府之风,当调其荣卫。俗云风刺,或生瘾疹,或赤或白,倍加麻黄、盐豉、葱白出其汗,麻黄去节。亦去芒硝,以咸走血而内凝,故不用之。发汗罢,根据前方中加四物汤、黄连解毒,三药合而饮之,日二服。故《内经》曰∶以苦发之,为热在肌表连内也。

小便淋闭,去麻黄,加滑石、连翘,煎药中调木香末一钱匕。麻黄主于表,而不主于里,故去之。腰胁走注疼痛者,加硝石、当归、甘草,一服各二钱,调车前子末、海金砂末各一钱。故经曰∶腰者肾之府。破伤风者,如在表则辛以散之,在里则苦以下之,兼散之,汗下后通利荣血,祛逐风邪,每一两加荆芥穗、大黄各二钱,调全蝎末一钱,羌活末一钱。诸风痫搐,小儿急慢惊风,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肠胃干燥,寝汗切牙,上窜睡语,筋转惊悸,肌肉蠕动,每一两加大黄二钱,栀子二钱,茯苓末二钱匕。如肌肉蠕动者,调羌活末一钱。经曰∶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风伤于肺,咳嗽喘急者,每一两加半夏、桔梗、紫菀各二钱。如打扑伤损,肢节疼痛,腹中恶血不下,每一两加当归、大黄各三钱半,调没药、乳香末各二钱。解利四时伤寒,内外所伤,每一两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盐豉一合,生姜半两,水一碗,同煎至五七沸,或煎一小碗,温冷服一半,以箸投之即吐,吐罢后服一半,稍热服,汗出立解。如饮酒中风,身热,头痛如破者,加黄连须二钱,葱白十茎,根据法立愈。慎勿用桂枝麻黄汤解之。头旋脑热,鼻塞,浊涕时下,每一两加黄连、薄荷各二钱半。《内经》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已。王注曰∶胆液不澄,则为浊涕不已,如水泉者,故曰鼻渊也。此为足太阳脉与阳明脉俱盛也。如气逆者,调木香末一钱。

搜风丸(河间)治邪气上逆,风热上攻,头目眩晕,大小便结滞。

人参茯神(各半两)滑石(二两)藿香(二钱半)干姜白矾(生。各一两)蛤粉南星(一作半两)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四两)薄荷(半两)半夏寒水石(各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白术附子汤(仲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白术(二两)附子(一两半,炮,去皮)甘草(炙,一两)

每服五钱,姜五片,枣一枚,水一盅,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芎附汤(见鼻衄。)正元散(见自汗。)灵砂丹(见呕吐。)养正丹(见气。)茸朱丸(见头痛。)

沉香磁石丸治上盛下虚,头目眩晕,耳鸣耳聋。

沉香(别碎)蔓荆子青盐(别研)甘菊花(各半两)巴戟(去心)葫芦巴山药(炒)川椒(去目,炒)磁石(火醋淬,细研水飞)山茱萸(去核)阳起石(火,研)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酒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

松花浸酒方治风头旋,脑皮肿痹。

上以松花并台,春三月取五六寸,如鼠尾者,不拘多少,蒸,细切一升,生绢囊盛贮,以酒三升,浸五日。每日空心暖饮五合,晚食前再服。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小孩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1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