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艾香万里长

文/张海潮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仿佛是贴上了一道灵符。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这天,太阳没出之前人们就到地里采回来野艾、小麦、大麦、扁豆、竹叶、车前子、猪牙草等,束挂于屋檐下、门楼上,有的一年也不取下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传说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想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大家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鱼、虾、蟹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过去,北方以面食为主,很少见到大米,所以端午节很少有吃粽子的。那时候粮食紧张,如果端午节赶上新麦下来了,就会改善伙食,或炸油食、或蒸白面馍,捣几瓣新蒜,加上自家做的柿子醋蘸着吃,特别香。我至今还记得“白馍加蒜水,吃着真是美”的农谚。如果赶不上吃新麦,就依然是粗粮加野菜,人们纷纷调侃说:“过‘耽误’,耽误了。”

  端午节,孩子们要佩戴香囊荷包,北方民间叫它驴布袋。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装上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等制成的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也有用多色花布缝制的香囊,里面装着香草和五谷粮食,下面装饰以五色线配置的缨子,戴在脖子上。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囊,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子们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香囊,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还可以辟邪。

  在南方,还有赛龙舟的活动,人们很严肃地祭祀龙神,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事事如意。划龙舟时,大家唱歌助兴,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楫而相和之”的遗风。此外,各地还有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佩长命缕、画额等风俗,都是趋利辟邪、保佑健康之意。

  现在天天生活都精致多彩,没有了小时候盼望节日改善生活的心情,也没有了佩戴香囊荷包的新鲜和好奇。只是看到街上有卖香囊的小贩,才知道离端午节近了。

  端午节来了,我们把香囊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希望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把艾草挂在家家户户的门楼上,祝福人民天天小康;同时,也祝福祖国向着伟大的中国梦,扬帆远航。

刊发日期:年6月24日星期三《三门峡日报》A3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持所有信息完整,并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伏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f/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