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用部位

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2别名

天钉、皂针、皂荚刺、天丁明、皂角针。

3植物形态

乔木。高达15米,刺粗壮,圆锥形,常分枝。羽状复叶簇生,小叶6~14,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花杂性,花萼4,花瓣4,黄白色,雄蕊6~8枚,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平长条形刀鞘状,熟时紫棕色,有时外被白色蜡粉。花期3~5月,果期9~10月。

4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边、沟旁、村舍旁的向阳处,多栽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5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直接干燥,或趁鲜切片后干燥。

6药材性状

药材商品包括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厘米或更长,直径0.3~1厘米;分枝刺长1~6厘米,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厘米,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7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肝经、胃经。

8功效与作用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9临床应用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用治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痈疽肿毒,脓未成者常与穿山甲同用。痈肿初起常加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类的中药,如金银花、甘草、乳香、没药等;若体虚脓成难溃者,配黄芪、当归托毒排脓,促其溃破。或单用与老母鸡同煮食。另治产妇乳汁停滞,配柴胡、白芷、漏芦、王不留行以通乳消肿。加米醋熬浓汁可外涂治顽癣。

10药理研究

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肉瘤-的抑制率为32.8%。

11化学成分

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槲皮素、非瑟素、黄颜木素、无色花青素、棕榈酸等成分。

12使用禁忌

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13配伍药方

1、治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15克,真蚌粉9克。上药研细。每服3克,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2、治产后乳汁不泄: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温酒服6克。(《袖珍方》)

3、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4、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5、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克。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特别推荐

南怀瑾肚脐贴

温补阳气、驱寒止通

安全剂量,调节免疫力

对手脚发凉、怕冷、痛经、失眠、风寒感冒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限时优惠

1盒49.9元买2送1

推荐理由

①它可以调理肠胃,养血安神,对手脚发凉、宫寒、痛经、失眠、风寒感冒也有很好的疗效,

②保护心脑血管,防癌、防三高,帮助气血传遍全身,排出湿气毒素。

③对小孩子脾胃虚寒效果明显。还能调节四肢关节疼痛、肩颈酸疼、肩周炎、腰酸背痛。

据说中医爱好者都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f/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