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趣史

文/张发财

我第一次吸鼻烟是十年前在北京,当时感冒不通气,有朋友给了一撮鼻烟,鼻烟和卷烟不同,它是一种极细的粉末,不用点燃,吸进去即可。确实好用,一嗅之后鼻子便成了花洒,喷嚏如淋浴,竟在阳光下喷出了一条彩虹,如果不是怕脑震荡,我能把这条GIF格式的彩虹,延长拓展成MOV视频。鼻烟最初确实是有药用属性的,早在16世纪末,西班牙药剂师便将鼻烟作为药物治疗感冒,中国的《本草问答》亦有“鼻孔通脑,故北人以鼻烟散脑中之寒”之说,都是扯淡,鼻烟的临床反应就是打喷嚏,效果仅比别人念叨自己名字好一点。可是准备退出医疗市场的鼻烟,却意外地获得了欧洲精英阶层赏识,17世纪烟草已经普及,他们认为鼻烟这种无须火种不冒浓烟的另类吸法有别于平民,十分高雅,迅速风靡上流社会,绅士名媛晤面不打招呼只打喷嚏。至于平民,相逢话题基本是这两个——德国球星“厄齐尔”或者数字,听起来像打喷嚏。不久后鼻烟便来到了中国,康熙年间,鼻烟已经在皇室和官僚阶层流行起来。年,英国访华使团的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描述“几乎每个官员都用一个装饰性的小玻璃瓶来装鼻烟,偶尔会倒一定量的鼻烟,相当于一小撮儿,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把鼻子凑近,一天吸上几次。”这段记述的史料价值很大,除了阐述鼻烟在帝国的普及度,更重要考证出“比心”这个动作,从乾隆便开始出现了。比心,一小撮儿,斯当东描述的动作算是标准吸法。所以如此是鼻烟在当时的权贵阶层都是奢侈品,“其价换轻重,与银相等”,惯常都是婉约派。豪放派代表是签署《南京条约》的两广总督耆英,《清稗类抄》说他每吸鼻烟,皆上品也。可他却“辄以手握一把擦鼻端,狼籍徧地。”画面似曾相识,小弩参加学校文艺演出化妆时便是如此。这姑娘天性糊涂,抓一把爽身粉就往脸上拍,又拍不匀,黑一块白一块,顶着一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f/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