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随风香满身:风起江南散文系列丛书《皂角树下》出版发行

“文学,什么都不是,但又是一切。写作的过程,是向生活交付的过程。交付你的青春和热情,交付你的毅力和勇气。要知道,只有从你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走进读者的心里。”《皂角树下》这部散文集的著者潘爱娟女士,在前不久接受专访时曾经如是说。

难得是近期阳光明媚的一天。年11月26日,浙江义乌市福田街道新文明时代实践所。《皂角树下》首发仪式举行。

义乌市政协原副主席刘俊,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何恃坚,义乌市福田街道党工委委员刘俊霞,义乌市福田街道妇联主席、文联主席蒋旭俊,义乌市佛堂镇作协主席王春平等以及来自金华的金华市作协主席李英等出席首发仪式;义乌市文学、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首发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与今日首发仪式的主角、本书著者潘爱娟女士有多年甚至四十多年的相识相识。

“皂角树生怪刺,刺鬼刺妖镇宅子;皂角树结皂角,洗头洗衣吹泡泡......”,夏季里皂角树下,空气清新,绿色盎然,花落随风香满身。这一儿时记忆定格在《皂角树下》中“皂角树下的童年”美文里。这本书近日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乡音缭绕、岁月悠悠、时光流影、舌尖味觉等四卷,约56篇,计18万字。

陆春祥在这部丛书的序中说:潘爱娟的《皂角树下》,弄堂里的童年,瓦背上的炊烟,皆成缭绕乡音;牧牛、种田、赶集、游戏,都成悠悠岁月;乌米饭、爆米花、猪头肉、麻糖、豆腐、鱼冻、红糖、青枣、荠菜,诸多舌尖上的味觉,依然触动心弦,让人脉偾张。记忆深处的芳香,在皂角树下永久飘荡。

皂角树夏初开满黄白色花朵,像一只只小金钟儿,花落之后一只只青绿色的长荚果像大刀豆从枝叶间垂挂下来,到了深秋变成黑褐色,光亮亮的,在秋风里荡荡悠悠,煞是好看。虽是初冬,与会人员依然品味到面前《皂角树下》一书散发的皂角树夏秋文学之美,他们结合潘爱娟女士几十年创作历程,畅谈其著作特色以及本书的现实、历史价值,盛赞作者心念故乡的创作热情。(发言主要内容另发。)

“《皂角树下》是一部生活的随笔,也是一部现实的写真。我一口气读完,才觉得这实际是老潘的自传体的诗史。追溯时光的流水,采集生活的点滴,品味万样的花蜜,丝丝缕缕,如梦如幻,让人心里泛出涟漪。这就是《皂角树下》带给我们的全部享受。”义乌党史研究专家刘俊义先生的书面发言如是说。

义乌知名文人季诚御先生说:读过潘老师的一些文章,总的印象是叙事平直,没有很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如几个挈友在围炉叙旧,娓娓道来,极其亲切。文品即人品,潘老师热心帮扶文学新人,有大姐大的亲和力,在作协文友圈,在论坛网友群,在各个社交义工场合,潘老师的口碑是有目共睹的好评。把一件事写得有趣,把看到的风景写的唯美,把小人物的心态写的入木三分,需要作者长期的观察生活和广泛的阅读借鉴、知识积累,如此才能下笔如有神、妙笔开麻花。潘老师有这个能力。

参会的义乌市楹联协会主席楼立剑先生当场赋诗“贺潘爱娟《皂角树下》首发”:“瓦背炊烟蒲扇风,蓑衣抖擞夕阳红。人间别有乡愁在,皂角花香与梦通。”

“生活,总有那么多值得回忆。”在谈到本书出版的初衷,著者坦露心声:“我们这一代的心里都有很多的故事,那些故事不仅仅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一个群体、一个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中那些乡村生活场景,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常常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作为一名最基层的作家,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一个个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用文字记录过往,书写过往,不仅仅只是怀旧,而是一种传承,不仅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未来。”

本书著者潘爱娟女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义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义乌市福田街道作协主席,著有《今生错过》《脱轨》《别无选择》《梦想一朵红玫瑰》《寂寞让你如此美丽》《分一点阳光给别人》《花开的声音》《行在义乌》《信仰的味道》等1部。作品散见于《文艺报》《金融时报》《农民日报》《知音》《女友》《金华日报》《义乌商报》等报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f/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