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学校的皂荚树helliphel
北京治雀斑最好医院 http://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7.html 我老家是菏泽城北20华里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村子距镇政府(黄堽)驻地不到一公里,村里人口不足千人.....。别瞧我们村子小,人也不多,房屋与别处相差无几,但却在周边十几里,甚至几十里都小有“名气”。原因是村里有所远近闻名的学校,小学叫“白庄完小”,初中叫“白庄联中”。学校里还有棵高大的皂荚树,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皂荚树身很粗,树龄百年以上,至少要两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几十米,能遮住小半个操场,皂荚树下曾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遗憾的是后来“合校并镇”,学校迁去了其他地方,村里从此不再“喧闹”,但也少了些“生气和生机”……。再后来,不知何因,百年树龄的皂荚树也被人弄到了外地……。这些虽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但学校和皂荚树下的故事却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白庄完小和白庄联中…… 我小学、初中是在“白庄完小和白庄联中”度过的……,学校和学校里的故事占据了我儿时记忆的重要部分。白庄完小和白庄联中之所以被人知道并记住,主要源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长时间在此任教,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这所学校在菏泽城北很是“红火”了一阵子…..。十几年里,陆续向二中、三中、十中乃至菏泽一中输送了百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辛勤的园丁“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们默默付出的敬业精神,以及学生们刻苦学习、拼搏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既是报效国家民族的最好宣誓,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教初中几何的许星美老师常用诙谐的话语鼓励大家,他时常给我们讲“二干灯”(一名在家排行“老二”的学生为考大学敖干了煤油灯)成才的故事……,语文邓老师、宋老师、许大荣老师则对犯错误的我和我的同学,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化学邓文科老师耐心讲分子式结构和化学燃烧的原理……,物理韩星常老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密闭容器内的液体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教学内容至今不忘......。他们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光鲜的形象一直闪耀在心底深处……,老师们讲奉献、不索取,数年如一日,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学会做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书育人理念进行了最好诠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本领,已经并将继续使学生受用终生……。 ——关于白庄村的来历…… 关于白庄村的来历……。据记载,清初,许张两姓在白庄村建村,名为“许张庄”,康熙二十四年(年)白氏人家迁入,许张两姓外迁,始改名为白庄,屈指算来,白庄村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现白庄村民多为韩姓,一由黄堽集韩姓人氏迁居而来,另一由鄄城韩屯的韩姓人氏迁入。听上辈人讲,白庄村先前很富,村内大户人家的建筑富丽堂皇,在菏泽城北有一定影响,一处处四合院落次第排列,正房均高大而气派,东西厢房对称有致,均为砖木结构(俗称“八砖登顶”),没经历过战火的建筑,都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建国初期,菏泽“五区”(菏泽县第五办事处)就设在白庄村,政府将上述房屋充公后,一部分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一部分用于识字“扫盲班”(白庄小学的前身),而那棵不知何时何人栽种下的高大“皂荚树”,就正巧位于白庄小学的操场中间......。 ——“皂荚树”和“皂荚树”下的故事...... 皂荚又名皂荚树、皂角等,属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学校那棵有着百年树龄的“皂荚树”,加深了我关于学校的一些记忆,内心深处的很多印记也多与“皂荚树”有关......。年秋的一天,在白庄小学一年级二班的新生中,多了位肩背书包、左顾右盼、怯生生打量着四周、扬起脖颈仰视了一番“皂荚树”的少年,那就是47年前的我…..。从那时起,教室前的那棵“皂荚树”一直伴随了我七年时光,直到年去外地读书……。光阴荏苒,40多年过去了,但关于“皂荚树”和“皂荚树”下的故事却无法忘记……。耸入云天的高大“皂荚树”,不仅伴随了我们朗朗的读书声,目睹我们一天天长大成人,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至今,从白庄小学、中学走出去的一大批莘莘学子,仍在菏泽或其他城市,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辛勤努力为建设强大国家和改变故乡面貌,默默地工作着......。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无悔人生......。 皂荚树二十多米高,树冠几乎将数百平米的院子遮挡得严严实实......。课余时间,男生们的唯一爱好就是一起合作“爬树”......,明晃晃的树身,光溜溜的树干,一个人是断然爬不上去的,需要分工协作,于是乎,身材瘦小的脚踩着身体粗壮的,双手合抱住伸出的树杈,像“秋千”一样地荡来荡去,样子滑稽极了......,好不容易翻身上去,再用力拽下面人的手,同时需另外两人抱住中间人的腿使劲往上推……,如此“折腾”好大一阵,才可能爬上去一两个人……,也许这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爬上树去,那边却突然响起了上课的铃声……,每逢这时,下面的同学会一窝蜂地散了,没人再理会皂荚树上的人……。老师一般不让同学爬树,害怕摔下来损伤了身体……,这些都是调皮同学最喜欢干的事,性格内向的我常常站在一边当“观众”,远远地瞧着这一切……。 那时的课余生活很单调,不少同学会三两成群地结伴在皂荚树下砸“窠子”,偶尔也会三五一簇地聚在树下“弹玻璃球”,有的则相互交换看“小人书”……,有的也会跑到简易篮球架下学习“三步上篮”……,“打篮球”是极其奢侈的运动,大多人只能眼巴巴地在一旁静静地观望……。 光阴如梭,几十年的时光不知不觉间就从手中溜走了,我也从皂荚树下的顽皮少年,变成了一位理想高远的有志青年,后来读高中、上大学,毕业分配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再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转行从事了行政工作,从“三十而立干”到“四十不惑”,从“四十不惑”再到“五十知天命”……。几十年来,无论路走多么远,离家时间多么长,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对老家的感情从未淡薄,对故乡的眷恋从未消减,对学校的怀念从未停止,关于“皂荚树”的回忆也不曾有丝毫的褪色……。 工作随笔-流年岁月11月22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t/6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连翘的功效与作用,连翘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这就告诉你隆城林语园林用的都是什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