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米桃结局曝光,看哭无数父母长大
文 可乐妈来源 男孩派(ID:boydj)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因为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最近,追《小舍得》的时候,被这样一幕深深触动: 米桃妈妈发现女儿连续几天都没有按照先前约定好的那样,去欢欢家吃饭、写作业。 于是,关心女儿的妈妈便在饭桌上询问米桃: “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了,还是跟欢欢闹别扭了?” 但米桃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 看着女儿闷闷不乐的样子,一旁的爸爸再也忍不住了,对着米桃大吼一声: “说话啊,跟个闷葫芦一样!” 吓得米桃哆嗦了一下,却依旧什么也没有说。 这时候,妈妈叹了一口气,把女儿搂到怀里,语重心长地对她说: “女儿,太内向了不好。你看欢欢多好,每天大大方方的,你再看看你,恨不得每天贴着墙根走。” 爸爸也恨铁不成钢地补充道: “咱们抬头挺胸做人,别这么一副上不得台面的样子。” 可听了爸爸妈妈的劝告和埋怨,米桃的头却埋得更低了。 实际上,米桃哪里是“内向”,又哪里是“上不得台面”,她明明只是太自卑了。 米桃的表现,就像知乎问题“从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感受”下面,网友给出的答案一样: 走路很慢,低头,遇见人就缩成一团; 说话声音很小; 不敢看人的脸; 人多的时候尽量不动,不说话,也不笑…… 其实,没有人生来自卑。 每一个自卑的孩子,都能从他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缺乏自信、郁郁寡欢,一举一动都显得异常小心,那么多半 是因为他的父母有以下几种行为—— 要求孩子懂事 “你要听话”,是孩子一生的紧箍咒 剧中,米桃爸妈总是教育她要懂事,最经常对米桃说的一句话就是: “桃,咱们全家可就指望你了。” 而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米桃,懂事得简直不像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 看着爸爸妈妈为高额的培训费用发愁,米桃虽然很想去,但还是咬着牙,向爸妈保证: “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欢欢邀请米桃试裙子,米桃明明心里很喜欢,但嘴上却还是挑着裙子的不好: “它是浅蓝色,不耐脏啊。” “可是,今年穿刚刚好,明年就小了,穿不了就浪费了。 最后,这个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孩子慢慢地摇了摇头,坚决地说: “我不要,我不喜欢穿裙子。” 不敢任性,不敢自私,更不敢诉说委屈…… 人人都说米桃懂事,可又有谁知道,懂事的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 正是因为太过懂事,所以当别得孩子还在任性时,米桃已经开始承受着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压力。 “懂事”、“听话”,成了压在米桃身上的一座大山。 正因如此,原著中的她才从一个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变成了抑郁症患者,最终,只能无奈退学。 生活中,像米桃这样的孩子从来都不是个例。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曾对我说: “懂事,是我这一生最长久、最痛苦的噩梦。” 自从弟弟出生后,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为此,爸爸妈妈一遍遍地嘱咐她: “家里条件不宽裕,你一定要懂事啊。” 就这样,明明还是个孩子的她,被迫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家里做了红烧肉,弟弟不客气地往自己碗里夹了几大块,她却只捡盘中作为配菜的豆皮吃。 妈妈带她和弟弟买东西,给弟弟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问她需要什么时,她用力地捏着自己洗得泛白的裙角,几次想开口说自己的裙子已经穿了两年了。 但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违背过大人的意愿,连哭都是躲在角落里一个人默默流泪。 说到这里,她已然泣不成声: “一直以来,父母都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可我的好,根本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我真的好怕。” 没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只有因为自卑而不敢表达需求、更不敢拒绝别人的孩子。 他们总是在讨好别人,在窘迫中自我牺牲,坚韧得让人心疼,却忘了,天真烂漫才是孩子的专属武器。 喜欢打击孩子 父母的差评,是刺向孩子心口的一把刀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采访过这样一个家庭: 女儿范成金,今年33岁,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窝在家里,整整十年,都没有出去找过工作。 在镜头前,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初中的时候,她很喜欢写写画画,还曾自己设计过运动鞋和服装,可父母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是贬低她的爱好: “有啥用啊,有用吗?看书去!” 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水放多了,全家人都过来指责她: “你搁水咋搁这么多?做个饭都不会!” 在收到来自父母的一个又一个差评后,范成金变得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话也说不出口。 大学毕业后,范成金说不出话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可家人却还是动不动就对她实施打击式教育: “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 “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就这样,范成金最终没能挺过被打击的痛苦,只得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其实,每个孩子都期待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但父母的打击和贬低,却令孩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点点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沼。 作家艾小羊曾分享过自己和爸爸的故事: 高二那年,她奋发图强,原本成绩中游的她竟然在一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 可谁知,当她兴冲冲把成绩单送到爸爸面前时,却只换来了一个轻蔑的眼神,和一句“瞎猫撞到死耗子罢了。” 工作后,每次她买礼物回家,爸爸都会批评她: “你买的这是啥东西?怎么又乱花钱!” 爸爸60岁生日前夕,她反复斟酌、挑选,想了无数种礼物,却依旧无法决定买什么。 到了晚上,她梦见爸爸坐在自己送的按摩椅上,一下子就消失了,消失前还不忘对她破口大骂: “你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破烂玩意儿!” 来自父母的否定和打击,是孩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即便长大成人,即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父母面前,自卑和恐惧却总是如影随形,时不时就跳出来让他崩溃。 父母的差评,是孩子心底始终难以愈合的伤疤。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要每天在他耳边说“你什么都做不好”就够了。 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折断了孩子的翅膀 有一期《少年说》里,一个女孩就曾站在台上对妈妈喊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有一个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所以我妈妈老是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但我想说的是: 妈妈,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 《青少年蓝皮书》曾做过一次调查,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几句话。结果27.5万调查对象中,近一半的孩子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事实上,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家孩子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就是在潜意识里放大孩子的不足,并告诉孩子: 别人家孩子比你优秀,比你懂事,比你听话…… 实际上传达出来的,皆是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网友很调皮,学习上也是粗心大意。每次妈妈开完家长会,回家后都要长吁短叹一番: “你看隔壁的那谁谁,次次考试都是前三名,多给家长省心。” “还有跟你一起玩的那谁谁,听说数学又考了满分,你怎么就这么差劲?” 时间长了,网友也觉得自己成绩这么差,不配跟朋友们一起玩。 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放假也窝在家里看书。 本以为自己成绩好了,妈妈就不会再拿他跟别人比较了,可谁知,妈妈又说:“别人家孩子各个多才多艺的,你呢,一天到晚就知道死读书。” 这一刻,网友心如死灰,他写道: “在妈妈眼中,我永远是个一无是处的废人,随便一个人都比我好一百倍。 我只想问问妈妈,生下我你是不是很后悔?”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自信影响着整个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 而一个失去了自信的孩子,则像是花朵失去了养分,鸟儿折断了翅膀。 这样的孩子,即便再优秀、再努力,最终也会因为心灵上的贫瘠,失去了飞跃高山的底气。 看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因为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一个孩子自卑还是自信,都是源自于父母的教育。 如果父母不一味要求孩子懂事,而是更关心孩子快不快乐,那么孩子就会在爱的氛围里,拥有一份底气; 如果父母懂得肯定、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漫长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如果父母愿意真诚地欣赏孩子,不拿孩子跟别人做比较,那么当孩子就拥有了一颗强大、丰盈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只有做到了以上这几点,父母才能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 并让自信,变成庇佑孩子一生最坚实的铠甲。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爱中,变得更自信,更有力量! *作者:可乐妈,来源:男孩派(ID:boy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t/6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舍得爆红人的一生,最该看透这3条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