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崩溃的湿疹,赵炳南先生是这样辨证用药
作者:赵炳南 编辑:李邦源 湿疹是皮肤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象的描写与湿疹相符。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绣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盘状湿疹等。名目繁多,这样给中西医结合进行研究带来了困难。 赵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这些病的特点和中医的理论,统称之谓“湿疡”。“湿”是从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来考虑的,因为本病的发生是以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内湿为其发病的主要根据,湿邪蕴久必然化热,所以湿热互结,渗出流津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关于“疡”字各家解释不一,顾名思义,疡也可以说是皮、外科疾病的总称。从疾病的发生来看“疡起皮里肉之外”与湿疹的发病部位也相似。而且从“疡”的读音也近乎“扬散”的“扬”和“瘙痒”的“痒”,反应了湿疹的弥散、泛发和瘙痒的基本特点。 急性湿疹称为风湿疡、慢性湿疹称为顽湿、湿疹合并感染称为湿毒疡,其他特殊部位的湿疹,足跖部的称之谓田螺疱、臭田螺,掌跖部皲裂性湿疹包括在鹅掌风之内,足胫部与手背部的慢性盘形湿疹称之为瘑疮。 对于病因、病理的看法,他认为本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从其临床特点来看,若与风邪兼夹则游行善变,瘙痒明显,弥散泛发;若湿热从火化则皮损焮赤津水。又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性粘腻故缠绵不愈,经常复发。 对于辨证施治的看法,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他的上述看法。因而将成人湿疹分为热盛型和湿盛型两大类型。在临证时根据病人的表现和中医的基本理论,权衡病人在各个阶段湿与热的比重就成为辨证的中心问题,同时赵老医生也经常提到这两种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连和相互转化的。 01 热盛型(湿热之中以热为主) 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后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处方: 龙胆草二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 泽泻三钱,栀子二钱,生地五钱 车前草五钱,木通一钱,连翘三钱 槐花三钱,生甘草一钱 内热盛,大便干燥者,加川军、枳壳; 下焦湿盛者加黄柏; 渗液多者加滑石块、茵陈; 发于面部者加菊花; 发于头部者加藁本; 发于腰背部者去胆草加杜仲; 发于上肢者加姜黄; 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或木瓜; 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 02 湿盛型(湿热之中以湿为主) 多由前型迁延而成,或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缠绵不愈,时轻时重。全身多无明显症状,偶见便溏溲清,舌质淡,周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局部皮损增厚变粗,有抓痕及搔之起皮屑,色暗褐,渗液较少或无渗液,顽固瘙痒,抓后无痛感。治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 处方: 厚朴三钱,陈皮二钱,泽泻三钱 炒黄柏三钱,茯苓三钱,猪苓三钱 炒枳壳三钱,炒苡米三钱,炒白术三钱 车前子(包)三钱 湿象明显者加苍术; 若湿热郁结日久,则应加用祛风解毒止痒的药物或用经验方全虫方加减,方药如下: 全虫二钱,猪牙皂角二钱,皂刺四钱 黄柏三钱,枳壳三钱,苦参二钱 白鲜皮五钱,威灵仙四钱,生槐花五钱 摘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yy/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打呼噜与血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