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这一豆科草本植物的种子,在传统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别名众多,如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荚(《千金方》)、长皂荚(《本草图经》)、悬刀(《外丹本草》)、长皂角(《仁斋直指方》),每一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皂荚刺,那粗壮的圆柱状结构,多分枝的特点使其在药材中独树一帜。其叶片为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的细锯齿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细雕刻。

花朵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瓣4片,洁白如雪。而荚果则条形如刀,故名“悬刀”,其色黑棕色,因此又被称为“皂荚”或“皂角”。其中,“皂”字取其黑色之意,寓意着这种药材的独特颜色。

在药材领域,皂荚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各自的名称和药用价值。果实本身称为“皂荚”,而不育的果实则被称为“猪牙皂”。棘针部分入药称为“皂角刺”,种子则被称为“皂荚子”。甚至连茎皮和根皮以及叶片都有其特定的入药名称——“皂荚木皮”和“皂荚叶”。这些不同的名称和药用部位,共同构成了皂荚这一神奇药材的完整画卷。皂荚,这一味辛、咸而温的药材,虽带小毒,却能归入肺、大肠经,发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其辛散走窜的特性,使得它能够软坚消痰,无论是入鼻取嚏,还是入喉催吐,都能有效豁痰导滞,祛湿通便。因此,皂荚被视为一种强烈的祛痰、通窍之良药。

在临床上,皂荚主要用于治疗顽痰壅盛、喘急胀满等症状,同时也能应对中风口噤、癫痫痰盛以及关窍阻闭等复杂病证。无论是内服还是捣碎外敷,它都能发挥消肿止痒的功效,有效治疗痈肿疮毒。

对于卒然昏迷、口噤不开以及癫痫痰盛等紧急病症,皂荚同样显示出其卓越的疗效。例如,《证治准绳》中的通关散,通过配伍细辛、生南星等药材,吹鼻取嚏,能迅速治疗卒中风口噤、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此外,《和剂局方》的稀涎散和《永类钤方》的抵柱丸,也都巧妙运用了皂荚的药性,以应对中风牙关紧闭和风邪痫疾等复杂病证。医痫丸包含猪牙皂(即皂荚的不育果实)克,生白附子40克,经过炮制的天南星和半夏各80克,炒僵蚕80克,制乌梢蛇80克,蜈蚣2克,全蝎16克,白矾克,以及雄黄和朱砂各16克。

首先,将朱砂和雄黄分别经过水飞工艺制成极细粉末。接着,把生白附子等九味药材粉碎成细粉,再与上述粉末混合、研磨,过筛后混匀,最后用水制成泛丸,干燥后即可得到医痫丸。

建议口服,成人每次服用3克,每日2-3次;儿童则根据情况酌情减量。

医痫丸主要用于治疗痰阻脑络所致的癫痫,具有祛风化痰、定痫止搐的功效。

由于本药品含有毒性成分,因此在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药量,不宜过量服用。同时,孕妇禁用此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jb/1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