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精神胜地建记忆家园从百草园到三味
白癜风中西医结合会诊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7879.html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内容是回忆“我”儿时在家中的百草园得到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体会到的既枯燥又不失乐趣的生活。因此,在教学此文时,应特别注重把握文本的教材情景。既要注重对作为独立文学作品的文章的深刻主题思想的体会,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状况,感受童趣;既要注重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的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其对作者心路历程的情感把握;既要注重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同一性感知,又要注重其认知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探访了鲁迅的精神胜地后,形成对自己记忆中美好家园的回忆。作者鲁迅将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生活写出来,百草园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最温暖的精神胜地。而师生一旦走进文本,亦即走进了这温暖的精神胜地。学生在赏读文本后,也将收获这美好的记忆,并最终实现情感的共鸣与迁移,不仅有对鲁迅美好记忆的感受,更有对自己美好记忆的认识,把从文本获得的审美感受内化于心。 本文的特点是“主题深刻,艺术特色鲜明”,是一篇值得师生反复品读的文章。从主题上来说,目前学术界对此文存在三种论争。一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残害;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写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表现当时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暗藏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过写童年成长的逐渐发展、过渡的两个时间、空间——大自然和学校教育的时空变化,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虽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但主要是展现充满童趣的生活。艺术特色主要从四个视角来赏析。一是结构独特,本文以时空的变换为顺序展开叙述,中间插入了美女蛇的传说和雪地捕鸟的故事,并用过渡段“第九段”巧妙衔接起了前后两部分内容。二是语言风格的质朴活泼,本文虽以成人视角来追述童年“趣事”,却处处体现出孩子的天真淘气,尤其是百草园部分的语言显得真实自然、充满无限趣味。三是景物描写细致而有层次,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次序井然地写了百草园的景物,结合了整体和局部、静景和动景、视觉和听觉等丰富视角,将生机盎然的“趣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四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生动,尤其是三味书屋部分,通过简洁的外貌描写、传神的神态描写和个性化的动作描写,巧妙塑造了寿镜吾先生这一“趣人”形象。 教学此文本时,应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立足单元,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学习和培养默读长文的能力;立足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促进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学习,对平时自己习作中写作内容的选择,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从而真正实现作者、文本、教师、学生的四方平等对话,充分发挥本文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对此文本情感的把握、主题的探究和艺术特色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二、设计理念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此次教学活动。 1.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与少年的过渡时期,与三味书屋学习时的鲁迅年龄相仿,都处于玩耍和求知二者矛盾冲突异常尖锐的时期,他们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由百草园进入三味书屋求学时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出发,为了达到对文本主题的探究,我设计了学生的角色转换环节,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假设:如果你是鲁迅,你会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主题,且对主题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而不是落入“对三味书屋所代表的封建教育的否定”的认识窠臼中。 2.学生学习基础:首先,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已对作者鲁迅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知道了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等有关鲁迅生平经历的知识,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等课文,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前认知,在教师稍作引导的后,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长文阅读能力,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类篇幅较长的文章能做比较快速而深入的阅读。 3.学习策略: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结合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提及的“还原、比较”法,指导学生用“情境体验法”、“朗读法”深入文本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例如,全文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充满“童心童趣”,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趣,我将运用“还原”和“比较”。“还原法”即让学生分角色饰演,一个演文本中的长妈妈,一个演迅哥儿,同桌之间口头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如“后来呢?”“当然睡不着的”,紧接着问学生,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感觉?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孩子气十足的语言特点,用此方法可学生深切感受文章的幽默感,进而更深地感受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此外,这里运用角色饰演,除了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文字之外,还能使其自觉地接受审美熏陶,具备一定审美情趣。只有审美情趣发展了,写作才有源头活水。中学生常常为没有东西可写而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了审美情趣。相信此次的阅读指导,对学生写作内容的选择也有很大启发。在“朗读法”的指导上,我将把教学定位在学生读顺、读懂、读透文章内容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比较,进而准确把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如朗读“百草园的玩乐”和“三味书屋的读书”两个段落,并让学生说出在朗读时应用什么语气?在此问题引导下,学生便能通过比较的方式,深入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学会并熟练默读长文; (2)能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用白描手法写景、结构巧妙、语言趣味十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趣景、趣事、趣闻和趣人”,能品读文中精炼生动的语言; (2)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还原、比较文本内容,探究文章主题; (3)用“朗读”和“情境体验法”,体会作者童年时玩耍和求知的无限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获得丰富、深刻的审美感受; (2)通过探访精神胜地,构建共性和个性共存的记忆家园。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学习百草园的景物描写特点、理解美女蛇传说的作用,体会百草园之乐。 2.难点:通过对三味书屋内容的研读,感受作者的复杂心理,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区别、联系,体会文本主题和情感。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笔代戈,一生战斗,被誉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脊梁”、“民族魂”。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鲁迅的文章吗?大家一起来回忆。(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回顾)其实,直到今天,我国还有一大批学者在研究鲁迅的文章和精神。老师也十分敬重这位民族英雄,在拜读了他的作品之余,还有幸到绍兴拜访了鲁迅故里。当我真真切切地进入这个水乡时,眼前所见的一切都和心中的所思所想结合了起来,对鲁迅有了更深的敬意和认识。与其说那是一次观景之旅,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之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课本,一起探访鲁迅先生的故里,走进他的童年生活,开启一次精神之旅。(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设计意图) 首先,我用“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作家”这个简短的介绍,旨在快速拉近作者鲁迅和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后半句导入语中简明扼要地强调了鲁迅的重要性以及他在我国社会精神发展中的地位。其次,请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准备状态,从初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条件出发,引导他们逐渐向新的学习方向过渡。再次,我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和参观鲁迅故居的经历,引出对“精神之旅”的思考。启发学生在游览人文景点时,不仅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jb/7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央视出大语文纪录片了足足集,太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