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牙痛不算病,痛起来就要命。这话一点不假,牙痛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往往令人十分痛苦。随着止痛药、消炎药的应用以及拔牙镶牙术的普及,用中药来治疗牙痛的也就日见其少。但事情总是有它的双重性和对立面,西药虽然方便,但也有不如中医药疗效好的时候。比如就我的临床经验来说,智齿冠周炎用消炎药就不如中药玉女煎效果好。另如拔牙术,虽有彻底治愈的优点,但也有牙本不坏而只是疼痛难忍,这时就难免望牙兴叹而无法“动武”。

我学医之初,一直在农村,故经常遇到牙痛患者。凡能够接受中医治疗的,我便多采用中药来治疗,效果自然也是很好的。现在我把经我治疗的和在书本上见到的一些案例汇集在这里,以便观览,也有温故知新之意。

现代医学认为,牙痛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名。它牵涉面也很广,有时甚至只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但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却并不如此复杂。中医只从牙痛这一症状入手,凡以牙齿疼痛为主证者,都归属于牙痛。在此基础上,中医把牙痛分吻两大类,一为火牙,一为虫牙。

虫牙比较容易鉴别,凡牙齿上有龋洞的即属之。中医认为县有虫子把牙蛀蚀了,正如木中生虫一样,故也称为蛀牙痛,实际上有没有虫子呢?有的只是细菌,决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虫子,这只是中医取类比象的一种方法。中医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本不足为奇。上面说过,虫牙痛一般都很好诊断,但有少数人,因为两个牙的接触面有洞,外观上看不到,病人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一般疼痛都比较厉害,需要牙科医生仔细检查才能发现。

说到火牙,原因就比较复杂。简言之,中医认为有实火、虚火之分,其中又有风、热、瘀、毒等多种因素掺杂。概言之,牙龈和口腔有红、肿、热、痛、渴者属实火,无者属虚火。当然,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脉的虚实,大便有无燥结和小便有无黄赤等以判别之。实火者多责之胃与大肠,也就是常说的阳明热盛或阳明有余,或为外感邪热瘀毒而起;虚火者多归之于肾,即常说的少阴不足、肾阴亏虚、相火过旺等。

至于治疗大法,阳明热盛的,每于对证方中加大黄、芒硝之类以泻火,此谓“六腑以通为用”,也喻之谓“釜底抽薪”。少阴不足者,多用六味、知柏之类滋阴潜降。需要指出的是,火牙痛日久形成龋洞,即可转为“虫牙”;虫牙痛者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现象,也要暂按火牙痛来论治。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治疗时不可拘执于有“洞”无“洞”。这些年来,以上各种牙痛我都治疗过,也曾翻过一些古今医籍,归纳起来,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内服药法

中医治疗牙痛的方剂很多,无法一一记录,概略言之,可分为两端,即治实火牙痛方和虚火牙痛方,这在上面已经约略说过。治实火牙痛的代表方,如《兰室秘藏》的清胃散,药用当归、黄连、生地、牡丹皮、升麻,也可根据情况酌加生石膏、知母、大黄等以清热泻下。实火牙痛临床最为多见,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治疗并不复杂,所以处方也都与清胃散大同小异。比如蒲辅周说,风热牙痛,牙龈肿痛明显,宜祛风泻火,荆防败毒散酌情选加生石膏、酒制大黄、蜂房、白芷、升麻、荜茇、玄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虚火牙痛治疗起来就比较复杂一些,需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发病原因等来决定用什么处方。下面我就一些虚火牙痛的案例进行说明。

1.玉女煎治阴虚胃火牙痛

我21岁的时候,因智齿萌出,患牙痛,初不介意,3日后,痛连腮颌,咽喉俱肿,头不能侧顾,自觉牙龈胀疼,口中烦热。服止痛片,用牙痛水,中药芒硝擦龈,凉水含漱,都无效。当时初学医,正看《医家四要》,书中有虚火牙痛玉女煎之语,也不知对不对证,遂录原方以试之。医院去买药时,药房缺生地,我因疼痛难忍,不能再延误,因只用余下4味(生石膏25知母15麦冬15牛膝10),取两剂,一剂痛止,二剂而愈。

风西二队张某,女,时年近30岁,也患牙痛,半边腮红肿如桃,肿连颈项,嘴也肿歪,腮部肿处有硬核如杏仁大,痛不能忍。我用生石膏50知母15麦冬10生地15牛膝10玄参15板蓝根15,也一剂痛止,二剂肿消而愈。

虎林县种畜厂工人孙某,男,年30多岁,牙肿痛,向我询方,也为之开处方如上。医院取药,其妹夫是该院医生,初见此方,讽曰:这种方能治牙痛,我将倒行。及服后牙痛愈,讶为秘方,竟抄录之。

[按]此方治牙痛,业中医者咸知之。彼为西医,少见多怪,自不足奇。玉女煎方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寒阵》第十二方,由生石膏、知母、麦冬、牛膝、熟地5味药组成,功能清热滋阴。张景岳说:“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肾)不足,阳明(胃)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证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卷二十八《杂证谟·齿牙篇》中也说:“若肾阴本虚,胃火复盛,上实下虚而为热渴肿痛者,玉女煎为最妙。”清·王孟英也说:“此方治阴虚胃火炽盛之齿痛颇有捷效,若治温病,地黄宜生,牛膝宜删。”

以上数论,可谓概括精确。我用此方加减治齿痛患者甚多,以后都没有再记录,但临床数十年观察,此方所治牙痛,以西医诊断之智齿冠周炎效果最佳,一般都2-3剂即愈。其他牙痛则效果并不佳,如我曾用它治过几例牙周脓肿(中医称牙痈),效果都不明显,患者后来都是化了脓才愈的。其中的原因,我现在也解释不了。至于龋齿的“虫牙”,自然更不在此方主治范围之中,但如若智齿有龋洞,而又出现了上述的炎症现象时,此方仍有较好的疗效。此方治牙痛,熟地要换成生地。牛膝能引血下行,减轻牙龈的炎症充血,所以不能去掉,而且据张锡纯所论,牛膝与代赭石为治胃火上冲牙痛的要药。后来我在治疗牙痛时,也视情况经常加用代赭石。

2.四物汤治阴虚血热牙痛

《续名医类案》载:洛阳李敏求赴管东吴,其妻病牙痛,每发呻吟婉转,致不堪忍,令婢辈以钗按置其间,少倾银色则变黑,毒气所攻,痛楚可知也。沿途医之无效,嘉禾僧惠海为制一汤服之,半年所苦良已,后食热面复作,坐间煮汤以进,一服而愈,其神速若此。视药之标题,初不著方名,但云凉血而已。敏求报之重,徐以情叩之,始知为四物汤,盖血活而凉,何由致壅滞以生疾也。

[按]四物汤治牙痛,我于诸方书中也仅此一见。该牙痛乃是阴虚血热所致,方中地黄须用生地,最好用鲜生地。此正可谓医不执方,合宜而用是也。至于是否真的这么有效,请有心人验证吧。

3.滋肾饮治肾虚浮火牙痛

易思兰治一人患齿病,每有房劳,齿即俱长,痛不可忍,热汤凉水,俱不得人。凡有恼怒,疼也如之。十年前尚轻,十年后殊甚,每发必三五日,呻吟极楚,竟绝欲。服补肾丸、清胃饮俱不效,一日疾作,七日不饮食。诊其脉,上二部俱得本体,唯二尺洪数有力。此肾经火邪太盛也,以滋肾饮饵之,且漱且咽下二盏,随觉丹田热气上升,自咽而出,复进二盏,其痛顿止,齿即可叩,永不再作。其方:黄柏三钱,青盐一钱,升麻一钱,水五碗煎汤,频漱之咽下。其人问曰:吾病齿二十年,试药不下百余,皆未效,君用三味而奏功者何也?曰:齿属肾,诸痛属火。今诊得脉洪数有力,愈按愈坚,盖沉弱而滑者,肾脉也,洪数有力者,心脉也。肾脉不沉濡而滑数,是所不胜者侮其所胜,乃妻人乘夫,肾经中已有火邪矣。如遇房劳,则相火一动,邪火上冲,故齿长而痛也。又肾者肝之母,肝者肾之子,肝主怒,怒气一发,则子益母气,木来生火,火愈炽矣,齿岂不长而痛乎……故用黄柏为君,以滋肾水、泻肾火,青盐为之引,升麻升出肾经火邪。药一人口,便觉丹田火热上升,自咽而出。肾脏一清,齿自安矣,何必清胃补肾哉?

俞东扶曰:此案医理讲得最精,由于脉象认的真,而更运以巧思,斯发无不中矣。清胃散之庸诚不足责,即泛用滋阴药亦难应手。只此三味,诠解甚明,信乎缺一味不可,多一味不必也。余乡有患齿痛数年,诸药不效者,叶天士用山萸肉、五昧子、女贞子、旱莲草各三钱,牛膝、青盐各一钱而痊愈,此取酸咸下降,引肾经之火归宿肾经,可与易公之方并垂不朽。

[按]易思兰此方,可称古代少有的佳案,药简而效宏,更能启医者以思路。唯案中所述,以脉洪数有力为依据,则不尽然。愚意当以证为主,此方证的齿痛,多为悠悠戚戚的痛,心中可觉烦热,其痛缠绵不已,但牙龈不红肿。若牙龈红肿,即不属于此方主治。我的一点看法,不知对否?为了证明我的观点,请再录一例以证之:

王孟英说:谢再华室患上龈右痛,匝月益剧,四昼夜不能合目,浑身肉颤,足冷面红,舌赤无津。余视之,患处不肿,脉软无神,气冲觉冷,乃肝火为患也,以盐汤送下滋肾丸三钱,一睡而愈。(见《续名医类案,卷十七·齿门》按语)

[按]王孟英在这里提到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患处不肿,脉软无神,一是乃肝火为患。患处不肿是关键,乃肝火为患,这就把此方的应用范围又扩大了一步。同时,这里的脉软无神也就是脉弱无力,可见应用此方也不用定位在脉洪滑上。

下面再引用经我治疗的两例以证之。年春节前后,我曾用此方治过两例此类牙痛患者。一为孙芳的母亲,年50多岁,家事烦冗,患牙痛已十几日,服一般止痛药和消炎药都无效,脉软无力,牙龈不红肿,也无龋洞,为之开黄柏15升麻6,嘱其熬药时自己加食盐少许(约3),服两剂而愈。过十几日又痛,复来求诊,仍用原方3剂,加知柏地黄丸,服后即愈。

春节过后,正月初一至初五,我们曾去卖气球。棉麻公司有一位姓苏的妇女,也卖气球。因为氢气罐坏了,她的气球卖不出去,着急上火引起牙痛,在别处治疗数日不愈,来找我治疗。其脉弱无力,口腔牙龈无红肿,自己说只觉牙龈中热乎乎的痛,我也用此方3剂,加服知柏地黄丸而愈。

蒲辅周说:牙龈不红肿,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风化硝、肉桂盐水浸。这是虚火牙痛的又一种治法,但也离不开滋补肾阴。

年,福洞敬老院有一朝鲜族老头,患牙痛久不愈,医院来诊。其牙龈不肿,脉很有力,血压偏高,我问愿服中药否,答愿服,遂遵此方开5剂,服后即愈。方中肉桂意在引火归原,故用量宜轻,一般3左右足够。

清·李冠仙说,赵羲之牙痛,缠绵月余不已,予诊其脉左关尺数,以六味地黄汤加升麻三分、柴胡五分与之,曰:服后当更痛,然片刻即止矣。次日登门谢曰:服药后果如君言,愿闻其理。余曰:齿乃骨之余,而肾主骨,是下焦肾水大亏,肾火上浮而为此痛,故用六味补之。然其已浮齿牙之火,不能下归于肾,不若用升柴以透之。升透之时,未免较痛,唯滋补之力较大,阴能潜阳,火降则不复作痛矣。嗣后余用此方治肾虚牙痛者,无不立效。

我曾在以前的一本医学杂志上抄录过一段治阴虚牙痛的案例,忘记了作者的姓名,现记于此:

戴星甫老中医,受业于兴化名医魏小泉,晚年寓天长城内松柏堂。药店女主人请诊,称自成年以来,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除。曾在扬州久治不愈,近二十年,遂耻于求医。戴老诊脉查色后,书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9。服5剂痛减,再5剂竟不痛。余恭请训示,师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痛,肾虚也。此证在书中无记载,辨证推理得之。

以上数例,都是从肾阴虚立论,虽处方不尽相同,但却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可见中医学理论的独特。我这里记的病例虽然还不算多,但也足资学习了。

[附]齿病两例

1.齿迸牙痛:孙蠖斋因食鸡嚼骨,进碎其齿,出血至晕,自后遏鸡鸣时辄痛不可忍,余时则否。凡宴会遇鸡汤羹则痛发,即不染指,痛也然。如是数年,其家禁不畜鸡,亲旧欲招之者,必先戒厨人弗用也。后有人教服黄鼠狼,家人乃设法捕得一头,烹而进之,孙以其物异,心恶之,强饮汤数呷尔,后遇鸡则啖如常,了无苦矣。(见《续名医类案》页)

[按]此例大概为典型的神经精神性牙痛,也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医案,其实这种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都是心理作用。

2.牙龈作痒:清李冠仙说,某艺员下牙床作痒,至不能受,不寝者累日矣。予诊之曰:此大肠风热也,上牙床属足阳明胃,下牙床属手阳明大肠,大肠有积热,热生风,风生痒。问:大便结否?曰:结甚。乃以调胃承气小其剂,加生槐花、荆芥、防风与之,一服得大解畅行而愈。

[按]牙龈作痒一证,其实病机并不奇怪,临床中也常见,只是轻时多可不治自愈。我也数次因上火,有过这样的感觉。轻时不治自愈,重时连服数次牛黄上清丸之类即可治愈。发时自觉牙龈中又热又胀又痒,使人有一种无所适从感,如不及时治之,转重时可觉心中烦热,牙也渐觉微疼。李氏作为风热而清解之是对的。

[附]牢牙固齿方

人当年衰齿牙摇动欲脱,或在壮岁为风火所侵,因而作痛者,最难禁受。余中年多齿患,偶阅《玉壶清话》,有固齿乌髭药歌.试之粟验.特录于此。歌曰: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细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并云方得诸西岳莲花峰顶。张师正年五十时齿已疏摇,不便咀嚼,既得此方,匡脔大敲,利如刀截,而摇者复固矣。此方授僧文莹,时僧齿亦危如悬蒂,试之辄复固。遂传于世。(《毛对山医话》)

二、外用药法

1.中药煎汤漱口法

此法应用最广,各地医生的处方也不尽相同,适应证多以中医诊断的“虫牙”或西医诊断的牙髓神经痛效果较好。因药液能直接作用于病患局部,往往能起到立即止痛的作用。方中所用药物多为川乌、草乌、细辛、荜茇、丁香、防风等“麻醉”性的药品。

张景岳说:“牙痛外敷之药,唯辛温可以散热”,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了。因方中多辛温有“毒”之品,故应嘱病人含漱后吐出,不提倡咽下。当然,如方中无大毒之品,咽下也无妨,这要根据处方而论了。

《续名医类案》载朱端璋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时,牙痛大作,一刀镊入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松草也……子名鹤虱,正此物也。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中。高监方以鹤虱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风、鹤虱煎水噙漱,及研草塞痛处,皆有效。

[按]鹤虱草,路边荒山坡上常见,因种子形似虱子故名。本品一般有两种,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的果实,一为伞形科越年生草本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鹤虱多用为杀虫药和皮肤科外用药,一般很少用来治牙痛,所以我把它录在这里以备用。

我常用的一个处方是:生石膏20-30薄荷10升麻10川乌10细辛5。煎水漱口有一定的效果。前面说过,各地医生处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其实这类处方并不是固定的,如能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正确地加减,那就更好了。

2.牙齿局部敷药法

《名医类案》载,叶景夏家一妾病齿,遇痛作时,爬床刮席,叫呼连夕达旦,勺饮不可入口,医药莫效,经年不瘥。或授一方,取附子尖,天雄尖,全蝎七个,皆生碾碎,拌和,以纸捻蘸少许点痛处,随手即止。林元礼云:不足为奇,更有一法,捕河蚊(即癞蛤蟆)大者一枚,削竹篦子刮其眉,即有汁粘其上,约所取已甚则放之,而以汁点痛处。凡疳蚀痈肿,一切齿痛皆效,药到痛定,乃不复作……以上取其麻醉止痛,但蟾酥有毒,慎用。

祁门汪宰相有妾,平时好食动风物,尤嗜蟹,或作蟹羹,恣啖之。一日得风热之疾,齿间壅一肉出,渐大胀塞,口不能闭,水浆不入,痛楚待毙而已。有一道人云能治之,其法用生地黄取汁五大碗,猪牙皂角数梃,火上炙令热,蘸汁令尽,末之,敷痈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

[按]此例大概是牙周脓肿,中医称之为牙痈,此方之治也算奇特。

江应宿在燕京,见小儿医东吏目患齿痛,脸腮肿起,痛楚难支,闻一匠夫能治虫牙,试召视之。与五灵脂如米粒者三颗,令咬在痛齿上,少顷以温水漱出,得小白虫三条,痛止肿消。

五灵脂治虫牙,一般方书少载。至于得小白虫的说法,乃江湖术士伎俩罢了。

以上所记,都是局部外敷药。以前曾见过《广西秘方验方集》中载有立止牙痛丹,我在农村卫生所时,曾照方配制用过,也有一定的效果。方用防风、羌活、细辛、荜茇、雄黄5冰片10,共捣为粗渣,用干净瓷茶杯一个,以粗纸蒙住杯口,绷紧,将药渣堆放于纸中央,从上点燃。待药将燃尽(注意不要烧破纸),去掉残留药,少待片刻,杯凉后,揭开纸,杯壁上黏附黄色药末,刮下研细,贮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少许点于龋洞内或牙龈上。此方现已收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一书中。其制法属于降丹法,缺点是一次制药所得甚少,故原作者说,也可把药研为极细粉末,效果一样。我也曾试过,效果还行,主要缺点是雄黄的味不好,人们不太愿意接受。

外用药除极少数方剂外,多取峻烈之品,直接作用于局部,起麻醉止痛之效,特别适用于“虫牙痛”。当年我在农村时,也常用市售的牙痛水、一笑丸之类。有时缺药,还用过95%的酒精棉球塞入龋洞中,咬住5分钟,也能达到止痛效果。唯龋洞形成达到齿髓神经后,不管用什么疗法,都只能临时止痛,彻底的治疗方法,只有拔牙或修补了。

3.齿外敷药法

我小的时候,见舅父给别人治牙痛,常用白矾适量撒于炕前泥地上,取大萝卜一个,切掉一片(切成平头),用力在撒有白矾的泥地上摩擦,把磨成的泥涂于布上,贴于痛处的腮上,稍干或觉热后再换新者。我小的时候自己也用过,刚贴上觉腮处凉爽,痛立见轻,此法尤适用于牙痛而引起腮肿者。我学医之初也经常介绍给别人用,因牙痛原因不一,所以也是有效有不效。现在的人卫生意识强了,多嫌这种方法脏而不用,所以我也就很少再用了。这是一个不用敷在牙上的方法,或可箅作齿外敷药法了。

中医的著作中,虽然专篇论述牙痛的不多,但散见的实在也不算少。我这里只是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所以称之为漫谈。至于针灸治牙痛,那自然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因有相关专著,不是短篇幅所能论述的,而我又疏于针灸,所以也就不再写了。

[附]许恩普经验

刘次方于庚寅年为巡街御史时,相召宴饮,余赴道谢,言未曾面,何见爱之深也?刘云:见余脉案拟方真有道理,愿为疾病扶持之交。余以小道偶中,逊谢。无何,刘患牙疼面肿,大阳筋跳如锥痛,诸药罔效,寝食俱废,延余诊视。脉数无力,知为虚热,气血相搏,邪火上蒸。内服玉女煎加减,外以开水熏洗痛处,以和气血,又以热手巾燠之,再用烧酒以小指蘸滴耳内,如火外发,顷刻痛止,气血和矣。再用唾膏贴之消肿,再用硼砂、冰片、细辛、蒲黄、黄柏、青盐共研细末,频擦牙龈,消肿止疼。内服滋阴以退虚热即愈。

又水部张蔚如夫人,牙疼异常,饮食俱废,亦如法加减,治之遂愈。此虚火疼十之入九,若实火疼,宜用连翘、银花、绿豆皮、芦根等清凉之药。若虫牙疼,用明雄黄、松香等药擦之即死。以上诸疼,七十方中,无此妙也。萨嘉乐太史夫人患牙疳,肿疼异常,已落一齿,几于穿鼻透腮。延余诊视,脉洪有力,知为热毒。内服金银花散加减,外用硼砂、冰片、红枣烧灰,儿茶、人中白、陀僧、青盐、枯矾研细末敷,继用犀黄散加轻粉、麝敷之,旬日遂愈。

(本文选自《杏林集叶》郭永来著,中国中医药版p-)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ls/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