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说中药没有副作用,有些人说中药也有副作用,到底谁说的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药物副作用的定义。副作用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根据这个定义,只要是药物都会有副作用,这是很明确的。

首先抛开剂量谈副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副作用实在治疗量作用下产生的,如果无限制加大药物剂量,这就不属于副作用范畴了,属于超剂量用药。其次,副作用的产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吃了没啥反应,有些人吃了可能反应就很明显,尤其是中药。有一种植物叫做刀豆,结出的豆角很大,豆粒个头也很大,小时候许多人家都在园子里种,夏季当蔬菜炒着吃。秋季,太老的豆角非常硬,人们就把里面的种子取出来,就是治疗呃逆的中药刀豆。农村人喜欢在熬稀饭时放上一大把刀豆,煮熟吃挺面。但是我一吃立马就头晕,少吃几个也不行。

按说刀豆这么平和,都可以当食物吃,但是我吃了却头晕难忍。所以,有些人吃上某些中药都会有一定反应,当这些反应与治疗无关时,可以称之为副作用。中药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虽然不严重,但是却很让人不舒服。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这属于暝眩反应,是好现象,有些药物就是要达到这种反应效果才会好。当然,现代药理没有暝眩反应的概念,全部归于副作用。

从西医药理学角度来分析,中药副作用其实很常见,与具体患者的体质关系也非常密切。首先因为中药成分非常复杂,一种药物里面就含有许多种物质,许多味药一起组成的方剂,再加上一起煎煮反应,成分就更加复杂了。这里面有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有其它成分。一旦遇到有些人对里面某些成分比较敏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太舒服的症状,就像刀豆这么平和,我吃了却会莫名头晕一样。如果有一天我呃逆了,我吃上治疗呃逆的刀豆,然后出现头晕,这就是副作用,而不是老百姓说的药不对证。

所以副作用的产生,和不同个体的体质有关,而不是什么不对证,并且很难预测准确,体质不同。有一位患者来看中医,专门挂我的号就是拿着前面一位中医的方子来问我,说吃了胃不舒服,是不是不对证,其实我最不愿接诊这类患者,神经兮兮。后来我四诊合参,看了那位大夫的方子,其实开的很对证,挑不出毛病,这只不过是药物胃肠的副作用而已,告诉病人不要怀疑不对证,这是两码事。告诉病人煎药和服药的一些细节,尽可能避免胃肠副作用。

中药与西药一样,对证与不对证的判断途径就是疗效,有效就说明对证,无效肯定就说明不对证,当然更多时候因为中药起效慢,还未起效时就出现一些不适的副作用,患者很容易联想到不对证。如同许多西药,明知道它有副作用还是要用,因为我们更需要它的治疗作用,没办法。客观地说,相对于西药,绝大多数中药的副作用是很小的,很平和,许多都是药食两用的食物,并且一旦停药多数都可以自己完全恢复。面对中药副作用,没必要过度夸大,更没必要回避。

正因为多数患者不明白副作用与不对证的概念,所以如果仔细分析有些名医的处方就会发现,它们药量都很小,尤其一些青年中医,万一有副作用怕病人怀疑药不对证,然后直接否决这个医生。这就是名医做人做事脑子的活泛之处,这就是情商的差距。当然也有一些大夫像笔者一样,比较各色,面对患者病情该用啥药用啥药,不去揣摩那些心思,不会投其所好,顺其自然,不太在乎门诊量,把中医当嗜好而已。

更多好用的中医单方验方,可在豆音搜索“zhongyizhaoya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ls/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