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半夏资讯丨半夏炮制沿革上
中草药半夏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它的性辛温有毒,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它的炮制。综观历代医书,对于半夏,传统的炮制方法很多,用于炮制的辅料也很多,有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该文对其炮制历史、传统炮制理论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的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夏炮制史略论 中草药半夏的炮制历史很长,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有“治半夏”的记载,即是经过炮制的半夏,这是最早的记载。张仲景的《金匮玉函》中记载:“半夏用汤洗”。除毒,并说“不口咀,以汤洗十次,令水清滑,洗不熟也有毒。”在晋代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说:“中半夏,以生姜、干姜并解之”。给后世的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基础。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又加入了姜浸法:“半夏洗七遍,姜浸一宿,方可服之。”梁代陶宏景在《本草经集经》中说:「半夏毒毒,而须生姜,此乃取其所畏,以相制耳,然后以热汤洗去上滑,将手抱之皮释与剥去,更复易汤(捶)令滑,不尔戟人咽。」近代药理实验证明,用生姜煮汤确能降低半夏的毒副作用和刺激性,用生姜煮半夏效果最明显,冷浸生姜不如用生姜煮汤[1]。同时还可提高半夏、胃降逆止呕的作用。刘宋时代雷敦著《雷公炮炙论》日:”修事半夏四两,白芥子二两,甘草一两,醋六两,二味一搅,清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则人气逆,肝气郁结。”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以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朝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采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直至宋代初沿用。除上述方法外,还增加了“矾制法”、“姜矾法”和“醋煮法”。苏沈良方中记载:姜汁,井水煮。钱乙药证直诀中的夏半汤浸七次,切去,焙干。三钱姜,同捣成曲,焙干。”据《圣济总录》所载方法较多,有米炒、浸麸皮、浆水煮、醋煮、浸麸皮、生姜、甘草和桑白皮煮、浸铝粉煮。“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二两,为末,姜汁打糊,枣肉或枣,与丸梧子同服”,并记 还有“水煮汤泡黄”等一系列方法。元时,沿用姜制法,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增加“半夏油煎末”的炮制方法。 明朝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的经验,加入皂角矾、生姜的制作方法。“婴儿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冬煮”。“惟洗去皮垢,以汤浸七天,日日换汤,晒干切片,拌姜片,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补万病回春”有“半夏”之说,治风痰用牙皂、白矾、姜煎,泡透晒干用。“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矾、姜为末, 也做同样的菜 清朝在炮制工艺、辅料、产品规格等方面,除了沿用以前的炮法外,还进行了一些创新。《本草纲目拾遗》载有仙半夏法:“以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搅凉,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以手搅之,日晒夜露七足,捞出控干。洗净三、四次精华水,泡三天,每天换水三次捞起控干。八两白矾,五硝皮,七八碗滚水。在盆中加入矾硝搅匀晾干温度,在半夏下浸七天,日晒夜露足。取清水洗三四次,泡三天,每天换水三次,取去控干,入药。”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炮制。“黄宫绣《本草求真》8.”半夏七夕,用净水淘浸,又用皂荚水浸七天,又用石灰水洗七天,又用白矾水洗七天,又用生姜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又用白矾水洗七天,又用甘草水洗七天。 通过对古医书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半夏去毒的理论和方法在古代就已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其中包括汤、水的洗涤,加辅助剂等。这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现代炮制研究提供了历史文献研究基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ls/9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探索花草中的佩奇竟有这么多别说
- 下一篇文章: 皂角为什么坐果率低老姚谈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