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之心
藏象学说(五脏之-心) 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说:“心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和主神志两个方面。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心外面有一层包膜,称心包络,简称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经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而成为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气血,保护心脏免受伤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称为"心主"。 由于心包裹护心脏,为心之屏障,所以中医学认为邪气伤心时,必首先伤害心包。故温病学中,将外感温热病中因热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谵语等神志症状称为"热入心包"、"痰蒙心窍"。这些症状实际上是心脏的疾病。因此,一般认为心包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是附属于心脏的。 (1)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2、心与夏气相互通应: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五脏分别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心与夏气相互通应,是与心为阳脏而主阳气的特性相一致的。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反应最强。如果心脏有病,适逢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滋助,则能病情缓解,特别是心阳虚衰患者,在夏季自觉症状多有减轻。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 (3)心的附属功能 (一)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二)在液为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成了切脉的理论根据之一。 中医学认为,内在脏腑的精气盛衰、功能强弱,可以显露在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荣华外露。五脏各有其华。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气血的盛衰,可以显露于面部色泽的变化上。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又易于观察,所以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四)在窍为舌 "窍"原意为孔洞,即孔窍。在中医学理论中,用来说明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窍主要指头面部五个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个孔窍。习惯上称为五官五官七窍。另外,前阴和后阴亦称为窍,故又有九窍的说法。五脏六腑居于体内,官窍居于头面、体表,但脏腑与官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故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舌的形态、色泽的变化,来推论心的病理变化。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至舌质糜烂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可见舌强语謇。 喉痹甘桔汤(《和剂》)治风痰上壅,咽喉肿痛,吞吐有碍。 苦桔梗(一两)炙甘草(二两)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荆芥汤(《三因》)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 荆芥(半两)桔梗(二两)甘草(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 甘露饮(见齿。) 半夏桂枝甘草汤(《活人》)治暴寒中人咽痛。 半夏桂枝甘草(各二钱半) 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旋旋呷之。 解毒雄黄丸(《和剂》)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研飞)郁金(各一两)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热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立苏,未吐再服。 至死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不活。如小儿惊热,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减。一法,用雄黄丸三粒,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立出即瘥。 小续命汤(见中风。) 玉钥匙(《三因》)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 上为末,以竹管吹半钱入喉中,立愈。 玉屑无忧散(《和剂》)治缠喉风,咽喉疼痛,语声不出,咽物有碍;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大人酒症,小儿奶癖,或误吞骨屑,哽塞不下。 玄参(去芦)贯众(去芦)滑石(研)砂仁黄连(去须)甘草(炙)茯苓山豆根荆芥穗(各半两)寒水石(,一两)硼砂(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干掺舌上,以清水咽下。此药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疗渴。 清心利膈汤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 防风荆芥薄荷桔梗黄芩黄连(各一钱半)山栀连翘玄参大黄朴硝牛蒡子(炒研)甘草(各七分) 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碧玉散(《宝鉴》)治心肺积热上攻,咽喉肿痛闭塞,水浆不下;或喉痹、重舌、木舌肿胀皆可服。 青黛盆硝蒲黄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入咽喉内,细细咽下。若作丸,用砂糖为丸,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防风散治咽喉疼痛,虚者用少,实者用多。 防风(去芦,一两)羌活僵蚕(炒)白药子(蜜炙)硼砂荆芥黄药子大黄(湿纸包,煨令香熟)细辛川芎红内消山豆根郁金甘草(各半两)牙硝(三钱)薄荷(半斤) 上为细末,研薄荷汁同蜜少许调,每服一匙,不拘时服。 追风散治咽喉肿痛。 黄丹朴硝猪牙皂角()砂仁壳(灰。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以鹅毛蘸药入口中,传舌上下及肿处,然后以温水灌漱。如咽喉间毒已破,疮口痛者,用猪脑髓蒸熟,淡姜、醋蘸吃下,立效。 开关散(《宝鉴》)治缠喉风,气息不通。 白僵蚕(炒去丝觜)枯白矾(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下,细细服之。 七宝散治喉闭及缠喉风。 僵蚕(直者,十个)硼砂雄黄全蝎(十个,头尾全者,去毒)明矾猪牙皂角(一挺,去皮弦。各一钱)胆矾(半钱) 上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即愈。 千缗汤(见痰饮。)四物汤(见虚劳。) 五香散治咽喉肿痛,诸恶气结塞不通,急宜服之。 木香沉香鸡舌香薰陆香(各一两)麝香(三分)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服。 瓜蒂散治缠喉风,咽中如束,气不通。 上用甜瓜蒂,不限多少,细研为末。壮年一字,十五岁以上及年老者服半字,早晨用井花水调下,一时须,含砂糖一块,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涎尽有一块如涎布水上如鉴,涎尽食粥一两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汤一盏。麝香须细研,以温水调下,此药不大吐逆,只吐涎水。上瓜蒂须采自然落者用,如未用,以槟榔叶裹,于东墙有风处挂令吹干用。 乌犀膏(《必用》)治咽喉肿痛,及一切结喉烂喉,遁尸缠喉,痹喉急喉,飞丝入喉,重舌木舌等证。 皂荚(两条,子捶碎,用水三升,浸一时久,汁去渣,入瓦器内熬成膏)好酒(一合)焰硝百草霜(研,一钱同皂角膏搅匀令稠)人参(一钱,为末)硼砂白霜梅(各少许,并研入膏中) 上拌和前药,用鹅毛点少许于喉中,以出尽顽涎为度。却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 若木舌,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姜片擦之,然后用药。 备急如圣散(《宝鉴》)治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细研)藜芦(浓者,去皮用仁)白矾(飞)猪牙皂角(去皮弦) 上等分,为细末,每用一豆大,鼻内之,立效。 一字散(《必用》)治喉闭气塞不通,饮食不下。 雄黄(另研)白矾(生研)藜芦(各一钱)猪牙皂角(七锭)蝎梢(七枚) 上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实时吐出顽涎愈。 玉粉丸(见喑。)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1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花铁线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