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免费订阅更多中医药资讯

猪牙皂Zhuyazao

猪牙皂

皂荚,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生川谷。

1经文要义

风痹:痹症之一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的痹症。《黄帝内经灵枢》卷二·寿夭刚柔第六:“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指风寒湿邪袭击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为甚的痹症,又名行痹、筋痹、走注。一说风痹即“痛风”,证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二·杂证谟·风痹:“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死肌:指痹病所致之肌肉感觉运动功能的严重障碍,肌肉麻木,四肢不仁等。古人认为这部分肌肉已失去生命,故曰死肌。

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也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黄帝内经素问》卷八·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风头:即以头面症状为主的风症。历代医药文献中之“首风”“头风”“头面风”等,与“风头”症相同,指头部感受风邪之症的总称,包括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眩晕,口眼㖞斜,头痒多屑等各种证候。《诸病源候论》卷二·风病诸候下·头面风候:“头面风者,是体虚,诸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疫,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病状头面多汗恶风,病甚则头痛。又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九窍:头部七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二窍。

精物:鬼怪,同鬼精物。古人想象中的怪异生物,能够伤害人,而使人生病。泛指导致严重疾病的邪气。“精”,即精魅。

2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猪牙皂,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的干燥不育果实。

猪牙皂——豆科Leguminosae

性温,味辛、咸;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本品不宜入汤剂,宜入丸散剂,外用研末吹鼻或调敷患处。孕妇及吐血患者禁用。

鉴别要点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2cm,宽0.5~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的裂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淡绿色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后辣。

拓展阅读——皂荚之前世今生

皂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猪牙皂之名则始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生雍州山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七月采荚阴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皂树高大,叶如槐叶,瘦长而尖……结实有三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黏;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黏。”过去皂角与猪牙皂的基原学名定为两个不同的植物种: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猪牙皂GleditsiaofficinalisHemsl.

植物分类学者经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皂角与猪牙皂为同一基原种,生长在同一株树上,皂角为成熟果实,猪牙皂为畸形不育果实(由于皂荚树衰老或外伤等原因所致)。所以,《神农本草经》所载皂荚即为现今猪牙皂,故猪牙皂入药应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

★大皂角(即本草文献所载“皂荚”)与猪牙皂其植物基原完全相同,为豆科Leguminosaez植物皂荚GleditsiasinensisLam.成熟果实为皂荚,成熟不育果实为猪牙皂。在古代同等入药,而且前人认为“多脂者为佳”即指肥皂荚。亦有人认为其功效不及猪牙皂。现在药理学研究,皂荚和猪牙皂含相同化学成分和相同药理作用,其薄层色谱图亦完全相同。

★皂角果实呈长扁而宽的条形或鞘状,稍显弯曲,长10~35cm,宽2~4cm,厚0.8~1(1.5)cm。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被灰色腊粉,擦去腊粉后显光泽。两端略尖,种子所在处隆起,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基部渐狭而略弯曲,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纹。质硬,破开后果皮断面显黄色,纤维性,内含多数扁椭圆形的种子,种子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特硬。气特异,有强烈刺激性,嗅其粉末则打喷嚏,味辛辣。

3名著论选

皂荚枝有刺而味辛,禀金气也。色紫赤而味兼咸,禀水气也。太阳之气合金气而出于肤表,合水气而下挟膀胱,故味辛咸而气温热。辛咸温热,则有小毒矣。风邪薄于周身,则为风痹死肌之证。风邪上薄(薄,通迫)于头,则为风头泪出之证。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水气,故利九窍。太阳阳热之气,若天与日,天日光明,则杀精物,精物,犹百精老物也。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皂荚,味辛、苦、涩。入手太阴肺经。降逆气而开壅塞,收痰涎而涤垢浊,善止喘咳,最通关窍。

《金匮要略》皂荚丸:皂荚六两。去皮,酥炙,蜜丸梧子大,枣膏和汤服三丸,日夜四服。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以肺胃逆升,浊气郁塞,涎沫胶黏,下无泄路,故时时上唾。身卧则气道愈阻,弥增壅闷,故但坐不得眠。皂荚开闭塞而洗痰涎,通气道而降冲逆也。

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黏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去,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开口噤,通喉痹,吐老痰,消恶疮,熏久利脱肛,平妇人吹乳,皆其通关行滞之效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皂荚,宣通关窍,搜风。辛咸性燥,气浮而散。入肺、大肠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肝。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为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麝少许,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人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消痰破坚。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癥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散肿消毒,煎膏贴一切痹痛。合苍术焚之,辟瘟疫湿气。

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枯燥,一种肥厚多脂。

——清·汪昂《本草备要》

皂树高大,叶如槐叶,瘦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结实有三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黏;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黏。皂荚属金,入手太阴、阳明经。金胜木,燥胜风,故兼入足厥阴,治风木之病。其味辛而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

整理: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张德鸿

“本文摘自祝之友主编《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转载需要联系本公众平台,否则以侵权处理

×

2

6月14-18日香格里拉

名老中医经方经药精准处方与中药炮制创新高峰论坛

暨纪念中药泰斗祝之友教授中医药临床50周年云南专家座谈会

6月14日-18日香格里拉我们不见不散!

需正式会议通知请kwr

热烈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

申请中医临床药学分会理事及其他各项职务!

申请表联系分会秘书处孔伟:00902012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