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可真要命,在医疗不发达
鲁迅先生说得好:牙疼不是病,疼起来可真要命。 您别以为我在乱说,鲁迅先生在《从胡须说到牙齿》这篇文章里就说,自己从小就为牙疼所苦,“这也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的一例,如果牙齿健全,决不会知道牙痛的人的苦楚,只见他歪着嘴角吸风,模样着实可笑。”歪着嘴角吸风,道尽了多少牙疼党的血泪! (我们可能都不太清楚,鲁迅先生是个超级大吃货,酷爱吃甜食) 当然啦,鲁迅先生牙疼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自己作的,这位可爱的大先生实在是太喜欢吃零食了.....发了工资要买奶油蛋糕,一口气吃大半斤霜柿糖,和儿子争着吃萨其马,刚做完“补齿四枚”的牙科手术后,先生还忍不住甜食瘾,跑去稻香楼买了一包甜食...... (拔智齿是惨痛的回忆) 当然啦,不光鲁迅先生被牙疼困扰,即使是医疗科技发达的现在,咱们仍然免不了被龋齿、智齿支配的恐惧。半夜被疼醒,好似无数根针在牙床上来来回回的扎,剧痛之下又昏不过去,真跟受酷刑差不多了! 不光疼,治起来还麻烦,得了智齿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打了麻药胆战心惊的躺在牙椅上,听见医生那句“拿锤子(或者是榔头)来”,接下来咱们就听见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我当时全身都在发抖),最后还得用上钳子,总之做一次拔智齿手术和搞装修也没啥区别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代人都对牙疼闻风丧胆,做起牙科手术来还血腥麻烦,那在不发达的古代可咋整? (敦煌壁画中古人用手指刷牙) 牙齿在咱们中国文化可享有者很高的地位,《诗经》里夸赞姑娘长得漂亮就有一项标注:“齿如瓠犀”,也就是牙齿整齐洁白。咱们古人对牙齿保健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敦煌壁画中就画了一个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水瓶,右手伸出手指在门牙上擦拭(这个我是深有体会,和大家说个挺难为情的事儿,我曾经在实验室里过夜,结果傻得只带了牙膏没带牙刷,晚上又锁了门出不去,干脆把牙膏涂在食指上当牙刷用了)。这可能是在牙刷发明前比较标准的牙刷方式,当然啦,咱们聪明的老祖宗还学会了用杨柳枝蘸盐(为什么用杨柳枝呢?那是因为古人发现撕开杨柳枝后里面的纤维就冒出来,就好像很多木梳齿一样,用来清洁牙齿很方便,古语“晨嚼齿木”由此而来),以苦参汤漱口,用齿木当剔牙缝(当然还有比较勇猛的直接咀嚼杨柳的嫩枝来清新口气) (辽代骨质牙刷,和咱们现在用的也没什么区别)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牙刷的呢?从辽代出土的墓葬中发现的两把骨质牙刷来看,古人至少在一千年前就发明了牙刷,到了宋朝牙刷已经成了很普遍的大众消费物品,宋朝时牙刷的柄一般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成,并且在头部打上两排空洞并穿上马尾(当然了,这个马尾可不是马的尾巴,而是一种植物啦!)您看看宋代人用的牙刷和咱们现在使用的也差不多嘛! (古人用青盐等刷牙) 既然有了牙刷,那可不能少了牙膏啊!根据张杲《医说》记载,南梁刘峻所著《类苑》有首歌谣教咱们怎么做牙膏,《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也就是说用皂角、荷叶、地黄、升麻、青盐等熬成药末往牙齿上擦,能够起到揩齿牢牙的好效果。 当然啦,保护工作是很充分,但古代吃货这么多,保不齐就有那些狂吃甜点导致牙齿疼的,那该咋整? (黄帝内经就记载有治疗牙疼的办法) 《黄帝内经》开出了治疗牙疼的第一味药:花椒,嚼花椒止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齐中大夫治龋齿,给的药方就是“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炙其左太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食而不嗽。” 但您看这俩是不是都有点止疼的味道,那有没有啥补牙的套餐呢?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同样记载了如何治疗牙疼) 这您放心,东汉时候咱们中国出现了用药物补龋齿的技术。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怎么样,您听起来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雄黄加热氧化会变成什么呢? 这玩意化学学名叫三氧化二砷,俗称呢?嗯,砒霜。 (杀人利器:砒霜,不过同样可以杀死牙齿神经) 砒霜!您先别慌,这砒霜是能够有效杀死病菌和神经(还有人)的,所以在东汉您倒是能做补牙手术,只不过这个工作性质和“鹤顶红品鉴”差不多,但凡有个三长两短小命可就玩完了...... 其实您不用太担心,因为到了咱们现代治疗牙痛杀死神经的失活剂,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砷。 除了张仲景外,神医华佗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诊疗意见,“一撮花椒小一盅,细辛白芷与防风,浓煎漱齿三更后,不怕牙痛风火虫。”这些歌诀似乎都不太像是东汉时期的语言方式,很有可能是后人冒华佗之名所写,但提到了花椒、细辛白芷等,说明和《黄帝内经》是一脉相承的。 虽然治疗手段有这么多,但咱们还是可以看到古人为牙疼所苦,不过下面给您介绍的是个奇葩。这姐们甚至还因为牙疼引领了一波时尚潮流!这是咋回事呢? (媚术惊人的孙寿,她肯定也是龋齿的受害者) 主人公是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梁冀贪婪残暴,但意外的是个气管炎,他的妻子孙寿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独有一套魅惑之术,本来十分的姿色要带出二十分的气质来,《后汉书》给这个女子的特点总结就是:“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愁眉、啼妆就是把眉眼画的像刚刚哭完(让人看着楚楚可怜),堕马髻则是故意把发髻梳歪,折腰步则像是现代的猫步,反正这个女人走起路来妖妖娆娆,前凸后翘,把你的魂都勾走! 前几项还可以理解,这龋齿笑是啥意思啊?就是你牙疼时候的样子!捂着腮帮子抽冷气:可疼死我啦!看上去好像在笑,实际上比杀猪还疼啊..... (西子捧心专指女性的病态美,不过这玩意也是看脸的) 估计咱们会吐槽: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抽冷气的样子会好看嘛!不过我猜这货可能是想和西施学,毕竟“西子捧心”可是很能够勾起男人的保护欲的,而且孙寿肯定亲身体验过龋齿痛起来是什么感觉,不然也学不了这么惟妙惟肖。最后说一句,如果有姑娘也想采用这个方法可得三思而后行,这玩意明明就是看脸好不好!只要你颜值高,就算是牙齿疼都照样有人说好看! 这孙寿算是别出心裁,其他牙疼的古人估计也只能干忍着了,有位老哥不信邪啊,牙疼怎么能忍呢,拔了!于是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拔牙而死的人物:温峤) 这人名叫温峤,是东晋时期的名臣,和晋明帝司马绍好得能穿一条裤子,两人是著名的好基友,不过这位老哥在平定苏峻叛乱后开始牙疼(当然,他牙疼也是自己作的,招了点神神鬼鬼的东西),疼得老温是寻死觅活。他一想老是忍着也不是个事儿啊,干脆就找了个医生把自己的牙给拔了。估计这医生也是个野路子,拔了牙是既没有止血更没有消毒,更别说阿莫西林或甲硝唑了,结果拔了牙后创面感染诱发了中风,温峤老哥没过几天就GG了,成了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拔牙事故受害人........ (诗圣一样也牙疼,疼起来也要命) 所以您看看,拔牙吧要命,不拔牙吧疼啊。古代的文人们就开始找点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了,诗圣杜甫就是这么个惨痛的例子,他有首诗《寄赞上人》就是送给自己的好朋友赞公和尚,里面就有两句“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就说哎呀听说秦州有个叫“西谷”的楼盘挺好,我是打算去那里看一看,如果可以的话就入手了,那什么时候去看呢?等到雨停路干好走了,我牙疼的老毛病不犯了再说把! (牙齿疼得哭,牙齿掉了也哭,可怜的白居易!) 可见就算是堂堂诗圣,牙疼起来也是一样要人命的啊。杜甫这都还算好,白居易就惨多了,咱们看看他因为牙疼写的诗真是句句血泪..... 比如说《病中赠南邻觅酒》: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 我牙疼得在床上躺了三天还不能下床,今天可能才稍微好点,那就去邻居家要点酒来喝吧! 不过白居易您就知足吧,牙疼说明您好歹还有牙,要是牙都掉光了您想疼都没机会了! 果然过了几年白居易又写了一首《齿落辞》: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 老白看着跟随自己一生的牙齿掉落,哭得像个六十多岁的孩子...... 介绍了这几位,下面一定要向大家隆重推荐李昉老哥,他因为牙疼外加痔疮犯了,于是写了五首诗,每首诗的名字都叫:《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呻吟强思酬和别披小简盖念》。 额......翻译过来就是我这边牙疼的要死,这边痔疮又犯了,再加上写诗吧又有点写不出,所以只能忍受着痛苦告诉你谢谢你的挂念,我很想你。您看看这个题目没点肺活量还读不出来......这牙疼是痛到脑子错乱了吧! 那合着古人就只能顶着一口烂牙忍着疼?当然不是! (补牙技术我国遥遥领先于国外!) 早在唐朝,咱们老祖宗就掌握了补牙术,公元年大唐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中就记载:“以白锡和银薄(其实就是银箔)及水银合成之,补牙齿缺落,凝硬如银”,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银汞合金补牙术,而欧洲的老兄们惨兮兮的直到19世纪才掌握补牙术,比咱们足足晚了一千多年! (古人除了能镶牙,还能镶金牙!) 当然除了补牙,小孩子顽皮磕落了牙咱照样能镶,保证说话不漏风,陆游在《岁晚幽兴》里说:“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他怕人看不懂还详细介绍了一番:“近闻有医,以补坠齿为业者”,也就是说南宋时期已经有专门从事镶牙的医生了。楼钥所著《玫瑰集》也有:“陈氏术妙天下,凡齿之有坠者,易之一新,才一举手,便使人保编贝之美。”补牙的水平高得很! 清朝时补牙更是打起了广告,“今市肆有补齿铺,悬牌云‘镶牙如生’,盖宋以来有之”,恨不得告诉消费者:选我吧,选我吧,我补牙厉害!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注意牙齿的重要性,一口好牙能让我们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一口好牙更能让我们获得自信(您想想和别人说话一口黄板牙或口臭那有多膈应啊!),所以不管医疗技术有多发达,咱们都应该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白癜风扩散怎么办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2874.html
- 上一篇文章: 猪油酱油拌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