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插画风格
作者:艺类来源:知乎 我一直跟别人强调:中国学生的美育基础其实不差的。 虽然美术课一般交给语数英老师来教,导致学生提笔画画的机会很少,但各路教材里的插画,尤其是老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插画,水平是相当高的。使用这类课本,学生在无意中能建立起一套还不错的绘画审美。 我是90后。小学课本中插画最多最好看的,要数语文课本。 当时的课本插画,是比较典型的“苏联式”/“中国美院式”风格。 在我心目中,课本插画可以按以下排名: ·第一梯队:传统水彩/水粉 这类插画的风格是笔触细腻,光影柔和,给人很放松的视觉观感。 在春天的午后,窗外是黄蒙蒙的雨,和滴滴嗒嗒的雨声,我可以盯着这几幅插画,把灵魂都放松下来。 课文《师生情》巴金《鸟的天堂》春夏秋冬四部曲,最喜爱的系列插画之一大兴安岭的《林海》北大荒的《草塘》: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白杨》海滨小城《海上日出》柿子树《草》《火烧云》,和《草》都是经典插画故人西辞黄鹤楼詹天佑的京张铁路杜甫《绝句》李云龙:我老李当年也是十里八乡的艺术生《亲人》《第一场雪》雪仗套马超经典的《挑山工》这类水彩/水粉类插画很有传统OldSchool的学院派感觉,受苏联艺术的影响很深。这批插画的作者基本是70、80年代在美院学习的传统画家,普遍功底扎实,审美上主要贴合千禧年之前的潮流。这些插画的画风如今已经比较过时,但即使不考虑童年滤镜的加持,它们看起来仍然很令人舒服、放松、怀旧。就像老式显像管电视里播放的《数码宝贝》,磁带盒上的“流金岁月”,嗡嗡作响微微发黄的三菱空调,晚饭前高压锅气口“滋滋”的热气…… ·第二梯队:彩铅和水墨 老舍的《猫》《小珊迪》《小狮子爱尔莎》《杏儿熟了》《雪猴》《高大的皂荚树》《灯光》,故事其实很感人的母亲养蚕水墨风格的红杏出墙水彩风格的草船借箭·第三梯队:一些大场景 《地道战》,跟伦勃朗的《夜巡》有异曲同工之妙送别 让我们荡起双桨(竟觉得当时的衣服还挺好看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第四梯队:部分人物画(彩铅水粉都有) 爸爸伯父鲁迅《落花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泼水节晏子使楚《夜莺的歌声》月光曲指导员为了保护教材而牺牲《金色的鱼钩》,最喜欢的插画之一列宁看日出《穷人》《丰碑》,红军过雪山,牺牲的军需处长(之前写错了,感谢指正)列宁的这张其实一般般另有一些科教插图,比如我最喜欢的琥珀,这种水粉质感的色块实在太有味道了,我甚至能闻到课本纸张的香味。 回到问题,其实课本插画风格是一个随时改变的过程。美术编辑和美工人员对一个时期课本插画风格的影响很大,而他们的审美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80-90年代的课本不可能出现丹霞同人,但今天的课本也很难回到80-90年代那种饱满、正气、学院味十足的美学状态了。至于今天的课本插画是不是审美的倒退,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老版教材是上一代美术创作者对一种成熟范式的继承,对苏系美学的延续;新版教材则要在风格的年轻化、现代化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试错,这一过程,即使有所曲折,本身仍是美术在当代中国试图前进的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pz/7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暑期必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
- 下一篇文章: 课文我的弟弟ldquo小萝卜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