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3/5927655.html

最忆是云安之二云安三校的小男生

一九七八年九月我已六岁半,到了必须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那时八个居委会在各自的居民办公室举办的八个幼儿班,由居委会的嬢嬢看护。我妹妹钦儿就是此后一年在五居民办公室的幼儿班发的蒙,还从自家带了小板凳去坐。云安厂这个氹氹里共有中小学校七所,其中云安中学(完中,三峡移民迁建改制成云阳县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滴翠中学(初中,三峡移民迁建成云阳县初二中)及云安一校(三峡移民迁建并入云师附小)在河那边(河北),河这边(河南)都是小学,云安二校(三峡移民迁建并入云阳县实验小学)、三校(三峡移民迁建为云阳县杏家湾小学)、一民校、二民校,但不久两所民校就被裁除。我姐英儿一年级就在我家楼门反背坎上的一民校读,二年级时才转入三校的。后来一民校的校址被改建为云安镇幼儿园,再往后三峡水库清库前又迁建成杏家湾幼儿园。

父母将我送入云安三校幼儿班发蒙。当年从家到三校有三条路径,最常走的是出楼门右转再右转从盐厂俱乐部西侧上穿至公共场所再右转到三校水井登梯入校门(m,从谷歌地球上测得,下同),实则就是绕着木匠街上头半截(五居民十二组的地盘)转了半圈,大致上与我那些年头每月一到两次的查夜路线相当;或者出楼门后左转出木匠街水井再左转九间铺右转江西街左转水巷子左转大土地庙后直上抵达校门(m)。

最近的路径是从楼门后门旁我们自己人才知道的小洞里摸出一根特制的铁条,捅开挂在后门上那把古董级的老式横开挂锁,沿斜坡上的小道上穿到一民校门口再右转行至三校水井登梯入校门(95m)。这条近路也是在春旱季节的夜晚(白天在盐厂做小工)妈妈到三校水井挑水的路,那种情况下,我总是跟随在她身后。但八几年有蔡姓人家在院子背后的荒地建起了一幢三层小楼,这户人家的生活污水从后门直接流入我们楼门内的排水系统,此条捷径就渐渐废弃了,在后来的某一天,后门的锁被拿掉,用木条钉死了。

据我父亲讲,云安三校之前是盐工子弟学校,校舍由原忠州人会馆“万天宫”(也叫“川主庙”,那里之前供的是李冰父子像)改造而成。自我入校以来,砖木结构的校舍基本没有大变,因在米线以上(下操场谷歌海拔m),三级阶梯状的校园废弃至今,仍在水一边。

三校大门和两侧各两间教室建在一道条石筑就的大半丈高的堡坎上,是通过上面青灰的瓦片屋顶连成一体的一排平房,校门口的青石梯道向下一直可以通到河边。

进校门穿过门厅左转到头就是幼儿班的教室,那年只有一个班,后来幼儿班撤销,这间教室就改作了音乐教室,我曾在那里学唱《我的祖国》。幼儿班教室对面是茶水房。现在只记得陈阳萍老师那张笑眯眯的圆脸以及她在水巷子西侧的家中(伍军同学与她您儿同楼门)作画时的情景,好似云安中学的美术老师何万友(时任云安三校教导主任杨友琼老师的丈夫)就是她的弟子。

那一年的同学里印象最深的是明老师的侄儿明阳。他随身板高大的父亲同住在河南粮站(原帝主宫,系湖北会馆,供地藏王像),离我家较近,更兼我祖父那时就住在河南粮站的后门旁,因此我俩经常搅在一起玩儿。在堆着黄麻口袋的粮仓里打滚、躲猫儿,或躺在上面搭话儿,再不就钻进我家院子背后的草丛里捉虫虫儿、撑蛰蚂、说悄悄话。还记得我俩在土坡上开辟了两巴掌大的一小块儿耕地,慎重地将几颗葵花籽种在土里,然后撒上尿,之后好多天时时去探视,终究没有见到它们冒出芽来,使得我俩满脑子的向日葵无法变成现实。直到后来在小四川巷巷儿里头看了一本《卧薪尝胆》的娃娃儿书,才恍然大悟。

惋惜的是与明阳的同学关系只有一年,下年进入一年级时我分在二班,他却在一班他爹手上受教,从此近乎没了交往。长大后,只在年偶遇过一次,叙了几句旧,再次一别至今,现在还是想念,听朋友说他现在大约在南京。

那个年代,三校只招收两个半居民(五、六居民及半个四居民,也就是江西街居委、演易台居委和半个牮楼居委)的适龄儿童就读,每个年级仅设两个班,鲜有片区之外的儿童。

一、二年级的教室在三校最高的那个台阶之上,是一片土木结构的两层大瓦房,更准确地说是一座骑楼,底楼住着老师,当年我们二班的语文兼班主任冉贞蓉老师一家就住在楼梯口左侧,右侧住的是明阳大爹明老师和罗老师两家。

我们的数学老师朱群英住在校门下方的教师院楼门口左侧,她大儿子的眼睛不慎被剪刀戳坏,医生给他装的假眼球。朱老师后来调往青海工作。实在不好意思,对朱老师的印象已十分模糊,那天要不是三姐跟我解释,我已把她您儿和另一位朱玉翠老师混为一谈了。

楼上四间教室分列在楼梯两侧,我们的教室在东北角上,板壁墙,朝向院内的一侧留着门窗,木质的窗棂利于采光和通风换气,另一侧的板壁隔断与一班的空间,他们的窗户只能朝向楼房背面。我们连续两年都在这间教室上课。楼面的木板磨损严重,凹凸不平,缝隙明显,小朋友们在上面活动,响动很大,特别是洒水扫地时,住在楼下的老师更是苦不堪言,冉老师的床顶都用那时还不常有的塑料布(当年中国还没有大型乙烯产能)蒙着以应对这份每日必须面对的危机。

底楼的廊道左端是学校唯一的后门。门外对着盐厂老工人宿舍最高那排长长的土砖平房,右上联通菜场,楼背后的路则直通谭家湾和演易台。有些同学的家就在后门团转一块儿,黑儿、邬儿、云霞、清菊、雪林承琳、友红等从此门出入更便捷。顺梯道左下路旁有颗高大的皂荚树,到底就是木匠街,我由此上学只需步行m。

上学期间每周六个早上,妈妈都会提前起床按时做好早饭,再叫醒我们三姊妹。早饭通常没有什么花样可变,一般就是喝癞子糊糊或吃面条。先将一小把米下入适量的水中熬成薄粥,要是同时宰点红苕一起煮更好,将好之时再用左手掞一把干包谷面,同时用一双长筷子不停搅拌,干清随便,但还是干一点好些。那时都是在煤炭灶上煮食,火的大小不怎么方便控制,这时要特别提防“咕咚咕咚”冒泡排汽的癞子糊糊因受热不均而溅到手上或脸上,那是巴到耐,一耐就是一个火泡(所以用我父亲特制的长筷子)。之所以叫“癞子糊糊”,就是因为其中米粒儿不多,像癞子头上的毛发,稀稀儿的一点点。

吃过早饭,一定会吃过早饭,我才去上学。挎上军绿色的帆布小书包,另一侧还要挎上栓在麻绳上的已磨圆了角的小黑板,在路上还要边走边唱:“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或者哼一曲儿:“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或者什么其它的歌,其实,我会的歌还真不少,因为我的音乐启蒙教师就是我老汉。

我跟着老汉从小唱到大,但凡那个时代的老歌至今都能哼唱,哼哼唱唱是我们两爷子的生活常态。小时候我随父亲在工余跋山涉水,去山里、沟里转悠或去走亲戚,我走不动了就骑马马儿。父亲一边唱,一边带着我唱。虽然我俩都不识谱,但父亲的乐感极强,他喜欢用舌头在口腔里弹唱伴奏,我就放声歌唱。这样一路走,感觉很愉快,说唱之间,就渐渐近了目的地。现在的我,上课经常触景生情,随口就唱上一段,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一、二年级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各有专职老师上课,语数当之不让是主要课程。

每次领到新语文课本,我都要迫不及待地翻看一遍,因为每篇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

发下来的是叶圣陶先生题写书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本,彩印的封面上一对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在红旗下方的鲜花丛中吸引着我,他俩的衣服好漂亮。翻开教材,最初的三页是彩图,

第一页上印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在谈心、二、三页上印的是有关上课、扫除、

做操、写字时的规范动作示意图,然后就是黑白印刷的课文内容,计30课,最后一课是《丁丁和小飞机》。

最初学习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从年秋季开始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课堂的内容,小学语文课本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汉语拼音注音,自读课文甚至全文注音以方便学生看拼音读课文。

开始上课啦!看着课文和黑板,盯着冉老师的嘴巴和手势,跟着学习汉语拼音。张大嘴巴“a-a-a”,撅着嘴巴“o-o-o”,咧开嘴巴“e-e-e”。准确发音讲究唇舌配合,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同时还要在小黑板上练习书写,初始歪歪扭扭、瘪头撒歪的,也不知何时才练得像模像样。

结合各种图形学习汉语拼音既有趣又容易,但困难总是难免的。对于四川人来说通常都是“f”、“h”不分,但更大的困难在于根本无法区分鼻音“n”和边音“l”,因为我们四川话根本就没有边音“l”。从小我们都习惯“舌尖抵住上牙床,气流从鼻腔通过,同时冲开舌尖的阻碍,声带颤动”发出“n”音,根本玩不转“嘴唇稍开,舌尖抵住上牙床,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尖两边流出”发出“l”音。因此无论“l”、“n”,四川人全部发成“n”,偏偏常用字里边按普通话的标准“l”多“n”少,因此在注音的时候与平时的习惯对着干就可以提高命中率。

我国原本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用常见字来给其它汉字注音,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很不方便,以致成了国人学习汉字普及文化的主要障碍,致使国民文盲率居高不下。现今广泛使用的这套《汉语拼音方案》肇始于明朝末年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所作的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的尝试,历经三个半世纪跌宕起伏的演化,最终走出“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歧途,勉却了中国文化断裂的噩梦,在扫盲救国的现实需求之下惊险出台。

这套汉语拼音方案简单有效地解决了因汉字辨识的繁难而不能普及的难题,客观上挽救了被全世界诟病且险遭精英分子唾弃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再一次通过吸收西方文明并成功加持自己的伟大实践,使得我延续近万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和汉字获得了与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自身文化生长能力,从濒临湮灭的边缘重回康庄大道,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按时下的说法就是因此而满血复活。并再一次论证了我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优良品质。诚如毛主席所说:“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关键是要将外国好的东西消化吸收,才能最终为我所用,如同异养生物。

同时这套汉语拼音方案也救赎了那些为求民族自强而力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精英分子,使其免于沦为民族文化消亡的历史罪人。否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预先的恶果将生生切断我中华民族已延续近万年的文脉,那一众人只怕不会以芳名传世,反倒有可能遗臭万年。

汉语拼音方案是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普及科学文化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民族走出衰退,凝心聚力,再次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有汉语拼音加持的现代汉语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中更是运用自如,展现出比其它文字体系更大的比较优势,不断发展演进的汉语一定会伴随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永葆青春。

遗憾的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之后,也被用作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为原本没有书面文字或没有成熟书面文字系统、且已普遍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记录的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拉丁字母形式硬生生地创制了各自不同的文字方案。此类行为试图改变汉语对这些民族早已形成影响的现状,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开了一回历史的倒车。

学完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进入实战演练“拼音识字”阶段。

“拼音识字”阶段内容如下: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2、上中下。3、人口手。4、山石土田。5、日月水火。6、大小放元。7、多少来去。8、前后左右。9、木禾米竹。10、工厂门车。11、女头足立走。12、风云雨雪。13、马牛羊牛角羊毛。14、了-子刀-力王-主开-井白-自。

这部分每组几个字,各有不同的主题,结合插图可以理解字的含义,同时要求认识汉字笔画名称。最后一组训练形近字的辨析。

之后转入到“看图学词学句”阶段。

第一课就是看着毛主席的坐像,学习一句“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所学的生字笔画变多变繁了,结构也就复杂了,需要记住偏旁部首,同时进行笔顺的规范化训练,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现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收录在这里:1、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全国人民热爱华主席,热爱共产党。3、天安门五星红旗我爱首都北京。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4、水电站电灯电话电视机电的用处大。5、水稻小麦棉花花生今年又是丰收年。6、老师学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新村里,人人爱学习,个个爱劳动。7、太阳地球月亮人造卫星我们住在地球上。8、年月日时分秒我们和时间赛跑,奔向二〇〇〇年。9、写字做数学题画画我用铅笔要爱惜。10、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11、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听指挥,守秩序,不在路上跑和玩。12、工人农民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服务员你长大了干什么?我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如此循序渐进最后正式接触课文,课文的学习就这样展开了。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博山天地”。

昆哥简介

壬子年(公元年)花朝之期生于老四川下川东云安厂一井盐制造者家,祖上粤北乐昌珠岩廖氏康乾年间经梁山坝转辗徙居汤溪河畔,因族中字辈排序为“定”,加之出世前家父游历春城,由是得名“定昆”。幼时习祖父模样,博览书报察时政;仿慈父日常言行,勤俭重义性刚直,学恩师胥登秀仁心,善待童真多儿趣。胸怀一颗罗姆人之心,自少时就喜四处流浪,将劳力换得的钱财又换成若干硬板式车票和旧书。近年蛰居于三峡库区腹心某乡镇学校,同一众少年研习地理。因与身旁老幼为友,人皆称“昆哥”,新时代以来又喜以沙发客方式结交陌生人,故自谓“沙发客昆哥”。喜在书丛之中阅读,卫星地图上遨游,原野丛林间徒步,湖川之上泛舟,沟涧岭脊处野炊,并广结天下沙友。善感少愁,心细如发,偶有感念,必真诚坦述,原创文章分享于“沙发客昆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pz/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