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脉
《脉经》:“沉为阴;寸口脉沉,胸中短气,沉为水、为实。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寸口沉,胸中痛引背。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关脉沉,心痛上吞酸。尺脉沉,腰背痛,尺中沉,引背痛。” 《脉诀》:“沉者阴也。沉主气胀两胁,手足时冷。寸脉沉兮胸有痰,当关气短痛难堪,若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千金方》:“肝肾俱沉。诸沉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寸口脉沉,头发堕落。寸口脉沉,胸中短气。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活人书》:“沉为在里,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崔氏四言举要》:“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三因方》:“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瘕瘕。” 《诊家枢要》:“沉为阴逆阳郁之候,为寒为实,为气为水,为停饮,为癜癞,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左寸沉,心内寒邪为痛,胸中寒饮胁痛;关沉伏寒在经,两胁刺痛,尺沉肾脏感寒,腰脊冷痛,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右寸沉,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关沉胃中寒积,中满吞酸;尺沉病水腰脚疼。” 《外科精义》:“沉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濒濡脉学》:“沉潜水蓄阴经病,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诸并泄痢,肾虚腰及下无恫。” 《诊家正眼》:“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怠;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潜浊痢泄。” 《医学入门》:“沉为水、为泄、为厥逆,停饮胁胀兼癜瘕。” 《医宗必读》:“沉脉主里,为寒为积。” 《古今医统》:“沉以候里,读阴之位,寸沉气郁,尺沉本位,喘嗽肺浮转陷不吉,肝肾并沉则为石水。” 《景岳全书》:“沉脉为阴,为阳郁之候,为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瘢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恫泄。” 《脉诀汇辨》:“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左寸沉者,心寒作痛;沉在左关,气不得申;左尺得沉,精寒血结。右寸沉者,痰停水蓄;沉在右关,胃寒中满;右尺得沉,腰痛病水。” 《三指禅》:“沉居筋骨有无疴,著骨推筋仔细摩,有病而沉兼别脉,沉而无病世人多。” 《脉诀启悟注释》:“沉脉为阴,邪伏在里,里无伏邪,只为气滞;若属虚衰,兼脉辨治。” 《脉简补义》:“沉脉为里,病则为阳郁之候,为寒、为水,为郁,为停饮,为瘴瘴,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 《脉学阐微》:“沉脉属阴脉,多见于下利、浮肿、呕吐及情绪郁结,气滞血郁等证,故沉脉其病在里、在下、属寒,属久病。左寸主胸部寒痰气壅、胸满瘴、心悸气短、头眩;左关主肝郁胁瘴痛、脘胀食少、心烦、喜怒;左尺主肾寒瘴痛、小便频浊,少腹胀满。右寸主肺寒停戗、朐满瘴、咳喘气短、不足以息;右关主胃中积滞、脘满腹胀、食不消、暧瘴胃痛;右尺主腰痹疝痹,少腹胀,小便不畅等。沉脉主病,诸家论述基本相同,沉脉主里、主寒;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实为寒、热、痰饮、水湿、食积、气滞、瘴血、瘢瘕等。虚有营卫、气血、阴阳之不足。《崔氏四言举要》说:“沉而无力气郁。竹于义欠妥。因阳气郁而不申,故脉象重在沉而不浮,至于气虚者,则脉而当以无力为主。若气部脉见无力,则与气虚者无力乏脉,又当何以分别?而且气郁与气虚二者有邪实与正虚之分,气郁为邪实,阳气被郁而不中,固可一时见沉脉,然非无力之象,非如气虚、阳虚无力鼓动气血之升停,脉见沉而无力之象可比。 沉脉主里证是一般而言。沉脉亦有主表证之例,因外邪初犯肌肤,阳气受郁一时不能达于体表,短时间内脉可见沉。如《脉义简摩》说:“更有如沉之脉,每觅表邪初感之际,风寒外束,经络壅盛,脉必先见沉紧,或伏,是又不得以阳证阴脉为感,惟亟投以疏表之剂,则应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脉之疑似不可不辨也。”沉脉主寒证,也是泛言。亦有真热假寒之证见沉脉者。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故见假寒之证;而因热盛遏伏阳气不得发泄,以致阳郁于内,故脉也可见沉象,然必沉而有力。所以沉脉主里、主寒是其常,即一般遏常的沉脉主里;主表、主热是其变,即个别的异常情况。 沉脉为阴,是与浮脉相对而言。浮脉之象显现部位浅,故为阳;沉脉之象显现部位深,故为阴,指下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之感。沉脉之病机是病邪内侵,正邪相争于里,人体气血亦趋向于里,故脉象显现之部位较深。若邪实正气不虚,则脉沉而有力。《脉义简摩》说:“此阳证夹阴脉也,大都沉而实大、数盛、动滑而有力,为阳邪内伏。”如因心阳亏虚,肺气受损,宗气不足,鼓动营血运行不能浮升,则脉沉而无力。正如《诊宗三昧》所说:“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血于外,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气郁伏,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伏匿而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乎纤微之辨。” 红玉散敛疮口,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不问日近年深,并治之。 寒水石(炭火烧通赤,候冷细研,二两)黄丹(半两) 上同研细,干掺疮口内,后用万金膏贴,每日一上,再上尤妙。 万金膏治痈疽发背,诸般疮疖,从高坠堕,打扑伤损,脚膝生疮,远年疮,五般痔漏,一切恶疮,并皆治之。 龙骨鳖甲苦参乌贼鱼骨黄柏草乌头黄连猪牙皂角黄芩白蔹白芨木鳖子仁当归(洗,焙)浓朴(去粗皮)川芎香白芷没药(别研)槐枝柳枝(并用半斤) 上除黄丹外,银、石器中将诸药并油内用慢火煎紫赤色,去药不用,却入黄丹一半放油内,不住手搅,令微黑,更入余黄丹,不住手搅,须是慢火熬令紫黑,滴在水上不散,及不粘手,然后更别入黄丹少许,再熬数沸,如硬时却更入油些少,以不粘手为度。用时量疮大小摊纸上贴之。 接骨散治从高堕下,马逐伤折,筋断骨碎,痛不可忍。接骨续筋,止痛活血。 定粉当归(各一钱)硼砂(一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苏木汤调下,服讫后时时吃苏木汤。 急风散治久新诸疮,破伤中风,项强背直,腰为反折,口噤不语,手足抽掣,眼目上沸声。 丹砂(一两)草乌头(三两,一半生用,一半以火烧存性,于米醋内淬令冷)麝香(研) 上为细末和匀。破伤风,以酒一小盏调半钱,神效。如出箭头,先用酒一盏,调服半钱却以药贴箭疮上。 油调立效散治湿疥浸淫,流溃遍体,大作瘭浆,搔之水出,小如粟粒,痒痛难忍,肌不瘥。 腻粉绿矾黄柏(微炙,细研)硫黄(研细,各等分) 上为细末研匀,以生油调药涂之。 导滞散治重物压迮,或从高坠下,作热五内,吐血、下血,出不禁止;或瘀血在内,喘粗气短。 当归大黄上等分,炒为末。每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如圣散治肺脏风毒攻发皮肤,血气凝涩,变生疥疮瘙痒,搔之,皮起作痂,增展浸引瘥。此药活血脉,润皮肤,散风邪,止瘙痒。 蛇床子(半两)黄连(去须,三分)胡粉(结砂子,一两)水银(同胡粉点水研令黑, 上件药,以生麻油和稀滑。每用药时,先以盐浆水洗疮令净,后以药涂之,干即便换,不过三、五度,瘥。 槟榔散治痈疽疮疖脓溃之后,外触风寒,肿结硬,脓水清稀,出而不绝,内腠空虚败,疮边干急,好肌不生,及疗疳恶疮,连滞不瘥,下注疮,浸溃不敛。 槟榔黄连(去须,切)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干贴疮上。 拔毒散治小儿丹毒,肉色变异,或着四肢,或在胸背,游走不定,热疼痛,拔痛消定疼。 石膏(三两)甘草黄柏(各一两)寒水石(七两) 上为细末。每用水调,时复以鸡翎刷扫,以芭蕉自然汁调妙。 琥珀膏治颈项瘰疬,及发腋下,初如梅子,肿结硬强,渐若连珠,不消不溃,或穿穴汁不绝,经久难瘥,渐成疾,并治之。 琥珀(一两)木通桂心当归白芷防风松脂朱砂(研)木鳖(去壳,各半两) 上件药,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五味捣,罗为末,其余药并细锉,以油浸一宿,于铛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黄滤出。次下松脂末,滤去渣,再澄清油,却安铛中慢火熬,下黄丹一斤,以柳木篦不住手搅,令黑色,滴入水中成珠子不散,看硬软得所,入琥珀等末搅令匀,于瓷器内盛之。每使时看大小,用火纸上匀摊,贴之。 丹参膏治乳肿、乳痈毒瓦斯作赤热,渐成攻刺疼痛,及治乳核结硬不消散。通顺经络滞。 丹参赤芍药白芷(各等分) 上细锉,以酒淹三宿,入猪脂半斤,微煎令白芷黄色,滤去渣,入黄蜡一两。每用少许时时涂之。 神效当归膏治汤火伤初起瘭浆,热毒侵展,赤疼痛,毒瓦斯壅盛,腐化成脓。敛疮口热毒,止疼痛。 当归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 上件先将油煎,令当归焦黑,去滓,次入蜡急搅之,放冷,入瓷盒内。每使时,故帛子摊贴之。 腻粉膏治风邪热毒客搏皮肤,身体生疮,痒痛无时,及大疥作疮,赤疼痛,浸淫侵不绝。拔热毒,止疼痛,生肌肉,敛疮口,神效。 猪脂(炼,六两)松脂(半两)腻粉胡粉黄连(为末)甘草(为末,各一两) 上件药,先以猪脂煎松脂,次入黄蜡二两,滤去渣,次下腻粉并四味,搅匀,倾于瓷器中,每用药少许涂之,日三、四易。 乌蛇膏治风邪毒瓦斯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成疮,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吴茱萸本独活细辛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蜀椒(去目,炒)防风(去皮、 上件细锉,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 槐白皮膏治内外诸痔,肿核结硬,或痒发无时,或痛不可忍,或肛边生疮,赤烂侵溃核,久不消散。 槐白皮楝实(各五两)甘草白芷(各二两)赤小豆(二合)桃仁(六十枚)当归( 上七味咀,以煎成猪膏一斤,微火煎白芷黄,药成。每用摩疮上,日再用。 神仙太一膏治八发痈疽,一切恶疮软疖,不问年月深远,已成脓未成脓,贴之即效。 犬、汤火、刀斧所伤,并可内服、外贴。发背,先以温水洗疮,拭干,用帛子水下一粒。血气,木通酒下。赤白带下,当归酒下。咳嗽、喉闭、缠喉风,并切风赤眼,贴太阳穴,后用山栀子汤下。打扑伤损,贴药,仍用橘皮汤下。腰盐汤下。唾血,桑白皮汤下。诸漏,先以盐汤洗其诸疮疖,并量大小,以纸摊服一粒。旋丸樱桃大,以蛤粉为衣,其药可收十年不坏,愈久愈烈,神效不可玄参白芷川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大黄赤芍药生干地黄(各一两)上锉,用麻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滤去滓,油熬得所,次下黄丹一斤,以滴油在水中不散为度。 补损当归散疗坠马、落车、被打,伤腕折臂,呼叫不绝,服此药呼吸之间,不复大痛骨即当相连,神效。 泽兰(制)附子(炮,去皮、脐,各一分)当归(炒)蜀椒(炒,出汗)甘草(炙)桂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复元通气散治疮疖痈疽,方作赤,初发疼痛,及脓已溃、未溃,小肠气、肾痈、便腿膝生疮,及妇人吹奶。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锉,蛤粉炒,去粉,各二两)南木香(不见火,一两半)延胡 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人,煎南木香汤调下。 排脓托里散治一切疮疖痈毒,及肠痈、背疽,或赤肿而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浑不可堪忍者。并治妇人奶痈,一切毒肿,并宜服之。 地蜈蚣赤芍药当归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升麻和气饮治疮疥发于四肢,臀髀痛痒不常,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痛,浸淫浮肿。 阴下湿痒,耳鸣眼痛,皆治之。 干姜熟枳壳(各半钱)干葛熟苍朮桔梗升麻(各一两)当归熟半夏茯苓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灯心十五茎,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五香连翘汤治一切恶核,瘰疬痈疽,恶肿等病。(出《三因方》)。 沉香(不见火)乳香(不见火,研)甘草(生)舶上青木香(不见火,各一分)连翘(胡,或是土两)大黄(蒸, 上咀。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煮取一盏以上,去渣,取八厘清汁,空心热服,半日以上未利,再吃一服,以利下恶物为度。未生肉前服不妨,以折去热毒之气。本方有竹沥、芒硝,恐泥(去声)者不能斟酌,故阙之,智者当自添减。 五香连翘汤方甚多,当以《三因》为正,《李氏方》今并存之。 李氏方用乳香、甘草、木香、沉香、连翘、射干、升麻、木通、桑寄生、独活各三分丁香半两,大便秘者加大黄三分。李氏所以不用大黄者,盖恐虚人、老人不宜服,故临时减用。 又一方青木香三分,桑寄生二分,沉香、木通、生黄、大黄各一两,酒浸,煨,麝香二钱,乳香、藿香、川升麻、连翘各半两,鸡舌香三分。此方与《三因》《李氏方》同,但外加鸡舌香、藿香耳。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1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艺药言防风神的冤魂神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