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期,在民间就有各种清洁皮肤的方法,西晋时代,人们嘲笑一个人土气,缺乏良好教养,不懂得上流社会的卫生习惯,往往就会说此人“缺乏澡豆”。这里所提到的澡豆,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明出来的高档尾声清洁用品。

在此之前,人们盥(guàn)洗的时候,去除油垢的手段基本上以米汤、面汤以及天然的皂角为主。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料大发现”时代,各种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达中原,让贵族生活面貌一新,澡豆的最大特点,正是将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到一起,散发优雅的香气。

在初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澡豆配方已经讲究到了异常奢侈的地步,比如其中的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以令其芬芳,同时还配有白僵蚕、白术等多种被认为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此外还有滋养润泽皮肤的鸡蛋清、猪胰。

制作方法颇为细致,大致上是先将猪胰与白面、鸡蛋清调在一起,晒干之后再与白豆屑混拌。盥洗时,用这种混合的香末擦在脸上、手上,不仅去垢,而且有美容效果,“十日之内面如白雪,二十日如凝脂”!当今,有很多老辈人还常常把肥皂叫做“香胰子”,正是这一缘故,而到了宋代,澡豆的使用已经变得非常普及。这个时代的新鲜现象是“香皂”的出现。

传统香皂的重要原料是皂角,也就是皂角树的果荚,具有天然去油的性能。早在《千金方》中就已经提到,用皂角熬汤来清洗身体,或者把皂角用作原料之一加入澡豆之中的做法。

宋人的发展,是将皂角、香料与各种有美容效果的中草药配在一起,捣成粉末,再凝聚成团,做成团块的成品在市场上出售。

另外,当时浙江一代还有一种叫做“肥皂”的树木,其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因此而得名“肥皂”,又名“肥珠子”,南宋时代也用肥珠子制造香皂,成品就叫做“肥皂团”。应该说,中国史上长期流行的“皂”、“肥皂”的称呼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是源于“皂荚”、“肥皂”的两种主要原料。

宋人杨士赢《仁斋直指》中记录有具体的“肥皂方”:白附子、白蚕、白芷、白笈、猪牙皂角、白蒺藜、白蔹、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稿本脂(去膜)三两,轻粉、密陀僧、樟脑各半两,孩儿茶三钱,肥皂(去外皮筋并子,只要净肉一茶盏)。先将肥皂肉捣烂,用鸡蛋清和匀,晒去气息。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就已经记载了在临安(今杭州)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所谓“肥皂团”据李时珍解说,“肥皂荚生高山,树高大,叶如檀即皂荚叶,五六月花开,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做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荚也”。中国的肥皂一词,就是源于此处而来!

清代晚期的宫廷文献清楚的记录着御医们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精心研发出一种独特的药用香皂,这种香皂深得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喜爱,在使用传统工艺做香皂的同时,御医们又在原料中添加了适量的中药成分,使这种香皂不仅具有芬芳的香味,能够洗涤皮肤除去污垢,还具有滋养皮肤、保健止痒的功效。这种药用香皂不仅深得皇帝、太后、皇后、嫔妃们的喜爱,也作为宫中对外赏赐的珍品流向士大夫阶层,开始蔚然成风。

赞赏

长按







































中科崔永玲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