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神农本草经》)

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根。主产于山西、陕西、吉林、河南等地,其中以山西、陕西产品质量最佳。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晒至表皮微皱缩,用手揉搓抽去木心,再晒干,称“远志筒”;或将根皮剖开,除去木心,称“远志肉”;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生用或炙用。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以筒粗、皮细、肉厚、去净木心者为佳。

《本草纲目》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后世多以此为正名。《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称:“远志一名小草”;近世之作有将“小草”为别名者,实乃大谬。《神农本草经》中已明言:“叶名小草”;《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亦言:“苗名小草”。《广雅》又云:“棘苑,远志也,其上谓之小草。”

《神农本草经》将远志列为上品,谓其“止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明确指出,止咳逆、强志不忘为本品的主要作用。《肘后备急方》以之治人心孔昏塞、多忘、善误。唐?《药性论》亦言其“治心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进一步指出本品能治疗心、肾不足,具有较好的安神定惊作用。《滇南本草》又谓:“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本草纲目》又增其“治一切痈疽”。《本草再新》言:“行气散疲,并善豁痰。”这在以往“止咳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明确了远志具有“祛痰湿”的作用,从而完善了前人对远志功用的全面认识。现代中医学多认为远志主要具有安神、祛痰、开心窍、消痈肿等功效,并运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其成分、药理,特别是祛痰机制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

苦、辛,微温。主归心、肾、肺经。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一、心神不宁证

本品入心经,甘而微温,能够“去邪梦,定心气,安心神,增益智慧不忘”(《本草蒙筌》),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效。适用于多种原因引发之心神不宁,症见惊悸、失眠、健忘等。单用或与其他安神药配合应用,或可以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配伍。如《陕西中草药》单用远志研粉,每服3g,每日2次,米汤冲服,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者。《张氏医通》远志丸以本品同茯神、龙齿、朱砂等安神药同用,以增强宁心安神作用。《千金要方》开心散以本品同人参、茯苓、石菖蒲同用,治疗健忘证。《重订严氏济生方》用远志(去心,姜汁腌)、石菖蒲、茯神、人参、龙齿、白茯苓,上述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70丸,食后临卧用温开水送下,主治因事有所大惊、夜多异梦、神魂不安、惊悸恐怯。

远志既入心经开通心气,又入肾经强志益精,其“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本草正》),而有交通心肾之长。心气不通则恍惚惊怖、夜卧不宁、健忘梦魇;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所以远志多用于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证。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远志丸,用远志(去心姜汁炒)、牡蛎(锻,取粉)、白茯苓、人参等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治疗心肾两虚之精神恍惚、健忘多惊、夜卧不宁、遗精淋浊、耳聋耳鸣等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远志丸运用远志与山药、熟地黄、五味子等配伍,共为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酒或米汤送下,治疗心肾不足之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遗精、面色无华、足胫酸疼等症。

二、痰阻心窍之癫痫发狂

本品辛行苦泄温通,既能开通心窍,又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镇惊,宁心,散痰涎”(《滇南本草》)。故能够用于痰阻心窍之癫痫抽搐及痰迷癫狂、精神错乱、神志恍惚等病症。治疗癫痫昏仆、痉挛抽搐,常与半夏、天麻、全蝎等配伍;治疗癫狂发作、精神错乱,与石菖蒲、郁金、白矶等配伍,以增强其祛痰开窍作用。《滇南本草》用苦远志、猪牙皂、石菖蒲、胆南星,引用灯心草煎药;或以朱砂、琥珀为末,调服。治疗痫证抽搐、手足战摇、角弓反张、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肘后备急方》单用远志为末服,治心孔闭塞、多忘善误者。

三、小儿客忤、胎惊

远志“入心开窍,宣散之药”(《药品化义》),有祛痰开窍之效,“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药品化义》)。可与白僵蚕、胆南星、天竺黄等化痰、清热药物配伍应用。若小儿神气虚弱,又因惊恐气下,致心神不藏,则惊惕不安、精神恍惚,或呕吐、腹痛、水谷不化者,本品“定心气,止惊悸”(《名医别录》),可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补气养血、安神之品配伍。“治小儿胎惊,用远志肉9g、天麻3g、半夏1.5g、生姜2片、煎汁半盏,调天竺黄、朱砂末各0.3g,与服”(《方脉正宗》)。

四、咳嗽痰多

远志苦温性燥,入肺经,“消痰饮,止咳嗽”(《本草正义》),主治咳逆、痰多黏稠、咳吐不爽者。其“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本草正义》)。可单用,或与杏仁、桔梗、甘草等化痰止咳药同用,以增强其祛痰止咳作用。《临床常用中药手册》用远志9g,陈皮、甘草各3g,水煎服,治疗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之症颇有效。

五、痈疽疮肿

本品苦泄温通,祛痰湿,能够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散肿消痈。各种痈疽疮疡,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若属“寒凝气滞,痰湿入络,发为痈肿等证,其效更捷”(《本草正义》)。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远志酒用远志为末,酒1盏,调末9g,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袖珍方》以远志酒煎服,其滓敷之,治乳吹肿痛。《医学衷中参西录》将远志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故《本草从新》言:“治一切痈疽,敷服皆效。”

六、胸痹心痛

本品入心,开窍通痹,使“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本草正义》),故可止胸痹心痛。如《圣济总录》远志汤,用远志(去心)、石菖蒲各30g,上述两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4.5g),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七、脑风头痛

本品辛散温通、通窍止痛,能够治疗头痛。如《圣济总录》远志散,“以远志(去心)捣,罗为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嗅药入鼻中,仍揉痛处。”治脑风头痛不可忍。

八、喉痹失声

本品辛开通窍,亦用于治喉痹作痛、失声之患。如《仁斋直指方》以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治喉痹作痛、失声。

九、小便赤浊

远志“利九窍”(《神农本草经》),入肾益精,故适用于肾虚小便赤浊之患。《朱氏集验医方》远志丸用远志g(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g,上述药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临卧枣汤送下。《滇南本草》用远志9g、土茯苓6g,水煎,点水酒服,可治赤浊;如用苦远志9g、臭椿皮3g,则可治白浊。

十、滑精不禁

远志入肾益精,《滇南本草》用苦远志9g、金櫻子3g,点水酒服,治滑精不禁、点滴不收、头晕耳鸣、腰痛、小腹胀痛者。

5~15g。外用适量。生远志,祛痰开窍作用较强;甘草制远志,性较平和,不伤胃气,胃气虚弱者宜之;蜜远志,性较滋润,安神宁心作用较佳。

本品性温燥,故凡实火或痰热等证均当慎用;过量服用可致恶心、呕吐。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忌服。

一、关于远志归经的讨论

历代医家认为其主入心与肾经,如《本草正》云:“远志,功专心肾。”《本草从新》、《本草备要》亦云:“主手少阴,能通肾气上达于心。”《雷公炮制药性解》云:“远志苦入心经,温能滋肾”。但各代医家亦有争论,如王好古言:“远志,肾经气分药也。”不言“入心经”。《本草纲目》亦言:“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对此,《本草正义》指出:“远志,味苦入心,……其专主心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无一非补助心阳之功效,而李濒湖独谓其专入肾家,未免故为矫异。”而贾所学《药品化义》更否认了远志人肾经的说法,云:(远志)“入心开窍,宣散之药。……诸本草谓辛能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天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只入肾经或只入心经的两种观点均较片面,从历代本草中所载远志“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等主要功用来看,远志主要治疗的是心、肾二经的病变。正如李士材所言:“远志苦入心经,温能滋肾,而不足等证,咸本二经,故都治之。”所以说,多数医家认为的远志入心经与肾经的理论是正确的。另外,从《神农本草经》始就有远志“主咳逆伤中”的记载。《本草正义》亦言:远志“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但历代本草极少有远志“入肺经”的记载,只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睸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药理试验研究证明远志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治疗咳嗽、咳痰疗效显著,说明远志确应“人肺经”。所以,远志的归经应以入心、肾、肺三经较为合理。

二、关于远志炮制去心的讨论

历代本草认为远志应去木质心后再入药用,其木质心服后会令人烦闷。如《雷公炮炙论》言:“凡使远志,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得配本草》亦言:“(远志)米泔水浸,盪碎,去心用。”现代亦有人认为木心含皂苷甚微,无祛痰作用,为了提高药材质量,应去心后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也规定,远志需去木心用。

但亦有实验研究表明,远志可不去心用。其原因为:远志根皮与远志根的木质心的化学成分相同;远志的溶血作用和毒性方面比较,远志皮大于全远志,全远志又大于远志心,说明远志心的毒副作用比远志皮小;远志心的存在并不影响远志皮的祛痰作用;全远志、远志皮和远志心3组都有与巴比妥类药物的协同作用,促使注射阈下催眠剂量小鼠的人睡;其对抗戊四氮致惊厥作用之强弱,以全远志为最强,远志皮次之。由此可见,带心之全远志不仅毒副作用较远志皮小,又不影响其药效;同时,又能简化加工手续、节约药材、降低成本。所以,远志不去心用是较为合理的。

三、关于开发“小草”,合理利用细叶远志全草的讨论

小草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茎叶,《神农本草经》云:“苗名小草”。又称“细草”(《神农本草经》)、“青小草”(《江苏药用植物杂志》)。“小草”并非远志的别名,本品从《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名医别录》云:“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得配本草》云:“去血中郁热,散少阴风热;痘热不起,用以发之。”《古今录验方》小草丸以之与桂心、蜀椒、干姜、细辛、附子配伍,六物合捣下筛,蜜丸大如梧子,先食米汁,下3丸,1日3服,治疗胸癖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从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小草不仅具有与远志相似的益肾强志、开通心气作用,又有凉血、散风热、透疹等作用。当时同远志一样,广泛用于临床。但后世记载甚少,几被遗忘。如苏颂曰:“古方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说明自唐代以后,小草渐渐少用。不过,至清代仍有用小草者,且不仅用于益肾、开窍,进而在凉血、散风热、透疹功用方面又有了发挥。说明小草的药用应是肯定的,不能低估。

四、关于远志毒性的讨论

历代本草皆称远志“无毒”,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毒副作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之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矶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药理学研究证明其含远志皂苷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恶心、呕吐,故用量不宜过大。患有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更应避免使用。

一、化学成分

根含远志皂苷约0.7%,水解后可分得远志皂苷A、B、C、D、E、F和G。另含远志醇、N-乙酰-D-氨基葡萄糖、果糖、生物碱、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二、药理作用

远志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所含皂苷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反射性地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抗水肿和利尿作用,具有降压活性。皂苷有溶血作用。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在体内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水溶液提取物有抗突变、抗癌作用。动物实验对已孕或未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小儿多动症用智力糖浆(由菖蒲、远志加工而成),每天服3次,每次10~15ml。治疗小儿多动症例,显效7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0):28]。

2.治疗乳腺纤维瘤以远志12g加60度白酒15ml,浸泡片刻,再加清水1碗,煮沸15~20分钟,过滤后顿服。治疗乳腺纤维瘤(乳癖)20例,均治愈[中医药学报,,(1):48]。

3.治疗阑尾炎用柏远汤(黄柏30g、远志20g,先煎远志10分钟,后入黄柏,温服)治疗阑尾炎,屡屡效验[吉林中医药,,(2):16]。

4.治疗急性关节炎由远志、黄芪、牛膝、石斛、金银花组成四神煎,水煎服。治疗急性关节炎,效果良好[延安医药,,(3):36]。

5.治疗膝关节滑膜囊炎重用远志治疗1例右膝关节滑膜囊炎,证属阳气不足、气不化津、痰饮内生、窜流关节、蕴结生热。治宜益气化痰、清热散结。以远志60g、黄芪60g、白芥子10g、金银花25g、川牛膝10g,水煎服,每天1剂,连用3剂后减为半量,再服3剂而愈。《本草正义》言其“用于寒凝气滞,痰湿人络发为痈肿等证,其效甚捷。”此例正是痰浊流注关节、阻滞经络、欲发痈肿之证,故重用之能获速效[河南中医,,(4):35]。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