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

三味书屋

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祖贵

实录文字整理:

朱莉萍付蓉王锋韩煦刘琼马燕凌

杨凤娇张炼张勇

1.初步学习通过文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2.初步感知鲁迅高超的语言技巧,学习鲁迅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能力。

3.学会正确处理自由与成长、娱乐与学习、过往与当下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

1.以语言为抓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

2.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3.适当应用多媒体手段。

4.两课时连上。

教学方法

1.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感受为教学重点。

2.以探究和把握文章主旨为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课前暖场,介绍作者

师:上课之前,说说闲话儿。先讲讲如何发言。一般的简单的问题,如果我提问,不需要点名,你想说你就站起来说,我过去班上的学生发言,从来不举手的,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开始的时候秩序有点乱,你抢我抢,后来时间长了之后,就适应了,谁先站起来的,后面同学就稍微等一等。这个就跟开车一样,叫“礼让三先”,是不是呀?发言的同学还想说,咱们就等他说完再接着说,或者站起来补充,这就形成了一种秩序,这个与课堂的秩序没有关系,它只是和我们的修养、教养有关。如果老师忘了叫你坐下,你就自己坐下,不用非等我让你坐。哪有这么不自由?不能太机械。还有一个要求,老师老了,记性不好,你们要允许我看教案,不然的话就断片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大家肯定是知道这个人啊,但是你有多少的了解,谁站起来说说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知不知道?

生: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

师:对,你说的很全面啊,在哪里看到的?对,注释上面有,我们来看一看,初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他的三个称号。其实现在很多的公开的文学史上,把革命家去掉了。因为作为革命家要有革命纲领,革命行为,革命的主张,甚至有革命的身份,但鲁迅先生虽然一辈子以笔墨作刀枪,但是它其实没有真正的革命性,他不能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家。所以现在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基本上就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我们的这篇文章,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它原来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旧事重提》。

师:后来他增加了几篇,重新出版的时候,这本散文集改名为《朝花夕拾》。你说这两个书名有什么联系?它的意思有没有不同?没有不同,其实是一个意思是不是?但是为什么要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你说他是改的更好还是更差?

生:更好!

师:为什么更好啊?这个是需要你们来说一说的。

生:因为我觉得原名《旧事重提》,不是很有美感。改为《朝花夕拾》以后,“朝”就是早晨的意思,“花”就是花朵,“夕”就是夕阳西下,就是晚上的时候,“拾”也就是重新把那个东西再拿起来。

师:你再把它连起来说一下。

生:就是早晨的花朵在晚上再把它捡起来。就觉得“朝花夕拾”这个名字比“旧事重提”更美,更有诗意。

师:早晨的花晚上去把它捡起来就更有诗意?

生:我就觉得“朝花夕拾”这个名字比“旧事重提”好听一些。

师:这是肯定的,他为什么就好听,其实他还是说的旧事重提,是吧?就是回忆性的散文。其实你说的早晨也好,花朵也好,晚上也好,捡起来也好,这都不是一种写实,这是什么?一种什么手法?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其实想说什么?你把刚才说的这句话的背后的意思,翻译给我们听听。我们听不懂,汉语太难了,我们是外国人。

生:就是早晨的花朵在晚上的时候再把它捡起来。

师:你说的这个还是表面意思,它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其实在说另外一件事,另外一件什么事呀?早晨在这里,对他来说,就是?

生:小时候。

师:那这个花朵呢?

生:小时候发生的事。

师:小时候发生的事,为什么比作花?

生:因为可能觉得他小的时候的事情很美好,因为花一般都是很美好的。

追问课题,激发联想

师:不管小时候经历过什么事,但是他在这本书中所回忆的那些事情,他觉得是非常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就像花朵一样,那么鲜艳那么让人流连忘返,是不是?这个“夕”很显然就是指什么呢?晚上,字面上是“晚上”的意思,对于人生来说就是什么?“晚年”是不是?在晚年的时候来回忆童年时期那些值得回忆的事情。他用了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的说法。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它使这个题目显得更美更生动更形象,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人说话就是往往不好好说,他拐着弯说,是吧!形象地说、比喻地说、象征地说,这就是语言本身具有的魅力,是不是?你看“旧事重提”,哪里赶得上“朝花夕拾”?鲁迅的语言应用功底,时时处处都有体现。包括这篇文章,其实他要讲的东西非常多,我们今天用一节多课讲不了什么,我把那些脏活儿累活儿没有意思的事情,就留着你们的韩老师来给你们讲,我今天只讲一些有意思的,那些字里行间比较有趣味的东西,我们坐在一起来慢慢品。就是把我近段时间读这篇文章的一些心得,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好不好?就跟我们刚才分析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同学们非常聪明,只要你开动脑筋,你会在你的预习的基础上,有许多意外的发现,有很多惊喜和收获。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通过眼神能够窥见一个人的内心秘密。其实一篇文章也是一样的。很多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窗口,如果再读一篇文章之前,你拿到这个题目,就展开追问或者展开联想,往往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一个联想丰富的人,他是最适合学语文的,他会发现许多其他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我们今天的课题,其实也可以从中引发很多的联想和追问。这个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篇文章后面的那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是吧?叫什么?《再塑生命的人》。这是一篇新课文,其实我也没有读过。前两天我在家里翻教材时,我就把它读了一遍,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当时就很惊奇,针对这个标题可以提一些什么问题?是谁再塑谁的生命?谁呀?

生:莎莉文老师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师:生命可以再塑吗?这是我心里最大的疑问,生命怎么可能再塑呢?常说人生不再来,很显然,这个生命不是指我们的肉体生命。我们经常说,人呐,只有肉体生命,死啦活啦,其实人有多重生命!除了肉体生命之外,还有精神生命,还有社会生命。比方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得好好的,他犯了罪被抓去坐牢了,还判了无期徒刑,那样他的社会生命就基本上不存在了。还有精神生命,对海伦来说,他生下来又聋又瞎又哑,如果说不接受教育,她连什么是水都不知道,你说她有没有精神生命?按我们常说的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如果这样活下去的话,它是一个表面的生命,是一个肉体的生命,没有精神生命,正是这个老师赋予了她精神生命,再塑了她的精神生命,是不是?这个意义上的生命,其实它另有含义。这么说生命可以重塑吗,是可以的,你看我们在没有读课文之前,我们产生的这些疑问,当我们读了课文之后,他都可以一一得到解答。那么今天这个题目你可以从中提一些什么样的疑问?谁来试试看?按我刚才的这种思路,可以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生:他为什么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师:对。这还是很深层次的问题,你先提一些比较浅点的问题。

生:是谁从百草园到了三味书屋,是走到还是怎么到的?

师:当然这也是疑问,距离远吗?是坐车还是坐飞机?还有没有疑问,有还是没有?

生:他为什么会去三味书屋?

师:其实最应该了解的是“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百草园”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自然就在我们头脑中萌发出来。当然我们可问的问题很多,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课文,我也试着跟同学们一样,围绕这个课题提了一些问题,比方说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还有一篇文章过去教材里面也有的——《故乡》。《故乡》你们读过没有?小学里面有篇课文叫《少年闰土》,是不是呀?闰土里面的迅哥儿你说是不是鲁迅呀?

师: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是小说,哪怕是自传体的小说,主人公“我”也不能等同于作者。回忆性散文里的主人公为什么就是鲁迅呢?回忆性散文是写实的,是真实地回忆自己生活的。

师:“百草园”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三味书屋”的生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真地读读文章。

(生默读全文)

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师:中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有一种最常见的写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观察点和视角,随着视角和立足点的变化,所描写的景物也发生变化。我们这篇文章,其实也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本课。

师:本文所写的景、物、事都非常繁复,但是条理清晰,这就是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生:形散神不散。

师:本文做到了“形散神聚”,所写的事物繁多,但是主题集中,尤其是线索很分明,结构很严整。我们用分段阅读的方法来梳理本文的条理。

生:第1段是“百草园”部分的总起段,第2-8段是“百草园”部分,10-24是“三味书屋”部分。

师:第9段比较特殊,它是?

生:过渡,承上启下的段落。

师:这样的段落,就像我们动车车厢之间的接头一样,非常关键,读书时应该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f/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