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天麻享誉全国、威宁苹果红到越南、织金南瓜条走俏韩国市场……眼下,乌蒙大地好山好水孕育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出山入海,“飞”入千家万户。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年来,毕节市围绕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产业集聚态势不断形成,特色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带农增收能力巩固提升。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加速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蓄放新势能。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优势皂角,又称皂荚,浑身是宝。《本草纲目》记载,皂角米有祛痰、开窍、清热解暑、润肠通便的作用;皂角米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煮后体积会膨胀、口感黏稠,是营养又美味的食物;皂荚熬水可以用洗衣、洗头。中国盛产皂角,山水织金,更是皂角树的知名产地。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织金县将过去长在深山的皂角树,做成了造福千家万户的“皂”富树。走进位于织金县猫场镇大寨工业园的展示大厅,琳琅满目的皂角产品陈设得整整齐齐,从未加工的皂角刺,到深加工的皂角糖,各类产品应有尽有。在这深山寨子中,加工厂更是一年四季不停歇,从这里生产出去的皂角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猫场镇经由该产业,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皂角精加工集散地,并一跃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全国90%以上的皂角加工集中在这个小小的乡镇上。“每年一入秋,湖南、山东、湖北这些地区的皂角商,就会往我们镇上运皂角,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交易模式,在我们猫场完成集散,我们生产的皂角精再往广东地区销售,也打开了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市场。”猫场镇党委书记焦凯说。如今,以猫场镇的为中心,已辐射带动织金县52.07万亩皂角种植,其中,猫场镇4.2万亩,年加工皂角精余吨、成品余吨,年销售额达4.8亿元,带动户人灵活就业。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良好的生态孕育了琳琅满目的“山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大方天麻、黔西黄粑、威宁苹果、赫章可乐猪腊肉……这些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的特色产业从差异化中提升吸引力,拥有持续力,也让县域经济有更强竞争力。因地制宜,深挖价值,用好“土资源”,地道风物,正在为千家万户带去真金白银的收入。强化“链条思维”,加快产业融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乡村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支撑。地处毕节市东部的金沙县,是贵州油菜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凭借油菜种植面积大、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该县油菜全产业链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在位于金沙县特色食品精加工产业园的贵州老太爷食品有限公司改造升级的食品加工标准生产车间内,新购置的有机菜籽油加工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新生产线将使用先进的冷榨技术,产出的菜籽油营养丰富、风味绝佳。”该公司负责人周忠银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金沙县共有从事菜油加工企业(作坊)余家,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金沙县光明储备管理有限公司、金沙县老太爷食品公司等油菜企业发展油菜订单生产,每年油菜种植就能为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收入,“金沙菜籽油”的区域公共品牌正在逐渐打响。目前,金沙县油菜产业已从单一种植到休闲旅游、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形成油菜花观赏旅游、食用菜薹加工制作、菜籽油加工和销售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推广标准化种植、推进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毕节市乡村特色产业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的“三变”,逐步告别多年前的“提篮小卖”、卖“农字号”“原字号”产品,呈现加速发展新态势。产业融合“一子落”,乡村振兴“满盘活”。如今,毕节市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乡村+”的各类文章,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迈出新步伐。加强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人才,重点是培养懂市场、会管理、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你们种的油菜出现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是因为缺硼了,育苗时苗床未底施硼肥,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幼苗3叶至5叶时,每亩用2两硼砂加温水溶解后,加50公斤水进行叶面喷施1次至2次……”近日,在黔西市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粮食班)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种植实操现场,该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研究员李华面对面、手把手现场传授农民油菜大田管理技术。年,黔西市按照“实用、实际、实效”和“针对性、实效性、带动性”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讲理论+外出观摩学经验+实训操作强技能”的方式,聚焦稳粮扩油和重要农产品保供,聚焦关键环节提升产业发展能力,聚焦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及农民学历提升,聚焦本地教材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进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粮油稳产保供、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千场带万户”、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专业农机手等培训行动,着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通过培训,参训学员学到了理论知识、提升了专业技能、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造就了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高素质农民,为黔西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保障。“科技范”“行家范”“年轻范”……在毕节,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把传统产业做成了朝阳事业,给农村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活力。“农村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政策支持也相当给力,现在不只城市舞台大,农村一样大有可为。”返乡创业的黔西市绿化乡四方井村“新农人”符志永,通过发展种养殖,带动10余户村民增收万余元。据统计,年以来,毕节市已培育高素质农民名。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毕节市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传娟编辑王星二审谢朝政三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t/1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