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认识中风
李从悠 http://www.ykhongye.com/zjll/中风,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医学术语,又被称为卒中,它在医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典型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意识丧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功能受损等,这些症状无疑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认识,自古以来便存在着诸多争议。在唐宋以前,医家们多主张外风说,认为中风是由于外界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金元以后的医家们开始主张内风说,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所致。为了统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学的混乱认识,后世医家们将中风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两大类别。真中风,即指由外界风邪侵袭所致的中风,而类中风则是指由人体内部因素引起的中风。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医家们更准确地诊断中风,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风并非现代医学的专利,古代医家们对中风的研究同样深入且独到。他们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分析病因、探索治疗方法,为中风的防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为我们今天认识和治疗中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之,中风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学认识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唐宋以前的外风说,到金元以后的内风说,再到后世医家们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医学界对中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1) 《内经》对中风病症的论述,既以外风为主轴,又隐约可见内风说的萌芽。其中,所描述的偏枯、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等症状,皆为中风的典型表现。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明确指出:“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这揭示了外邪风的侵袭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而《素问·风论》亦提到:“各人户所中,则为偏风。”这进一步强调了外界风邪的致病作用。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对中风病机的解释更为详尽:“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这里不仅指出了风邪侵入人体半侧,还强调了营卫失调、真气流失与邪气滞留的病理过程。然而,《内经》并未将中风病因简单归结为外风一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暗示了出汗过多也可能是中风的一个诱因。《通评虚实论》则进一步指出:“仆击、偏...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这表明了饮食过度、肥甘厚味也可能导致中风的发生。此外,《玉机真藏论》还提到脉象异常与中风的关系,如“脉如....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也”,这进一步丰富了中风的病因理论。由此可见,《内经》对于中风的认识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外风因素,而是涵盖了体质、饮食、情志、劳作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为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症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启示。(2) 在唐宋以前,论及中风之症,医者多秉持《内经》所言之理,认为中风之因在于邪气独留,而真气不足。随后,《金匮要略》一书详细阐述了中风之病状,指出邪气侵入人体,根据邪气的深浅与病情的轻重,可将其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种情况。当邪气仅及于络脉,患者肌肤便会感到麻木不仁;若邪气深入经脉,则患者会感到肢体沉重,行动不便;一旦邪气侵入脏腑,患者则可能出现神智不清,甚至言语困难,口吐涎沫等症状。在唐宋时期,医家普遍认为中风是由外风乘虚而入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药物。即便如孙思邈这般博学多才的医者,在论述中风时也只能依照《诸病源候论》的分类方法,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他在治疗中广泛搜集了诸如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排风沥、八风汤等方剂,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然而,后世医家在运用这些方剂治疗中风时,效果却时好时坏。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灵枢●热病》所订立的“偏...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的治疗原则有关。这些方剂中多使用防风、麻黄、桂心等祛风药,以及人参、白术、附子等扶正药,但并未明确区分真中风与类中风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治疗时未能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精准施治,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稳定。(3) 刘河间对于中风病症的论述,尤为强调火的作用,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详尽地剖析了中风的成因与机理。他提到,暴病暴死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火性疾速的特性所决定。在日常生活中,若人们衣着饮食、作息习惯、精神情绪以及性情好恶等方面不能遵循自然规律,久而久之,身体内的气血便会发生变异,进而引发疾病。特别是当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无法制约时,热气郁结,心神昏沉,导致筋骨失去功用,突然倒地而失去知觉,这就是俗称的中风瘫痪。河间进一步指出,人们通常所说的风病,其实并非完全由外界的风邪所致,而是由于身体内部的火热过盛、肾水不足等因素引发的。他强调,中风的发生多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不当,导致心火过旺,而肾水又无法制约这种火热,从而形成阴虚阳实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热气郁结,心神昏沉,筋骨失去功用,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此外,河间还指出,五志过极也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当人们的情绪过度波动时,如过度喜怒、忧思、惊恐等,都会使身体内的火热更加旺盛,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针对中风病症的治疗,河间在《原病式》中提出了使用至宝丹和灵宝丹等妙药进行散郁滞开闭结的治疗方案。同时,他也强调了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对于热势过盛的患者,可以使用调胃承气汤进行治疗;而对于肾水虚衰导致的暗痱症状,则可以使用地黄饮子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安神定志、开窍醒神。综上所述,刘河间对于中风病症的论述和治疗方法,不仅反对了以往的外风说,而且在中医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贡献和创新。他的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中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4) 李东垣关于中风的论述,独具匠心,他以气虚作为核心论点,为我们揭示了中风病证的深层原因。《医学发明》中,他明确指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这一观点,既是对传统医学中风病因理论的一次重要修正,也是对中风治疗策略的一次深刻反思。李东垣认为,中风并非单纯由外来风邪所致,而是与人体内在的气血状况密切相关。他观察到,人至中年以后,随着气血的逐渐衰减,中风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那些因情绪波动而损伤气血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病。即便在年轻力壮之时,中风也鲜有发生,除非个体体质特殊,如形体肥胖而气血相对不足者。虽然李东垣强调气虚在中风发病中的核心地位,但他并未完全排除风邪的作用。他深知,在某些情况下,风邪亦可成为中风的诱因或加重因素。因此,他在治疗中风时,既注重补益气血以固本培元,又不忘祛风散邪以治标救急。喻昌在《医门法律●中风论》中对李东垣的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李东垣以气为本、风为标的理论,既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又贴近临床实践的需求。喻昌进一步指出,李东垣在临证时多投以大剂补益药,通过补虚来使风邪得以外出。这种治法既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又展示了李东垣高超的临证技艺。在李东垣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灵活运用各种补益药物来治疗中风。如治疗手指麻木的人参益气汤中,他重用人参、黄芪、甘草等药以补益气血;治疗两腿麻木的导气汤中,他同样重用黄芪、甘草以扶正祛邪;而在治疗中风的圣药愈风汤中,他更是大量使用人参、黄芪、甘草、当归、枸杞子、生地黄、芍药等药以全面调理气血阴阳。这些方剂均体现了李东垣以补虚为主、兼顾祛风的治疗策略,为我们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5) 朱彦修在论述中风这一复杂疾病时,深刻剖析了其病理机制,特别是湿痰热在中风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丹溪心法●中风》中,他明确指出:“西北之地,气候寒冷,人们常因风邪侵袭而致病,这诚然是存在的现象。然而,在东南之地,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多湿,因此这里的人们若患有风病,往往并非真正的风邪所致,而是湿土滋生痰液,痰液又生热,热再化风的结果。”朱彦修进一步在《丹溪治法心要●中风》中概括指出:“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大多与痰有关。”他强调在治疗中风时,应“以治痰为先”。他偏爱使用如竹沥、姜汁、贝母、瓜蒌、南星、半夏、陈皮、菖蒲、猪牙皂角、白僵蚕、全蝎等药材,特别是竹沥和姜汁,他认为“此二味祛痰,开络,行血气”,无论何种证型的中风,均可使用这两味药以达到治疗效果。尽管朱彦修认为内中风以痰为主,但他也并未忽视外中风的可能性。他在著作中提到:“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外中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只是相对较少。”对于外中风邪的情况,他推荐使用小续命汤等方剂来发散风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朱彦修的这一理论,不仅深入剖析了中风的发病机理,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于中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病因学的深入剖析来看,中风病得到了更为精准的归类。古贤对于中风病的认识,提出了真中风与类中风两大类别,这一划分不仅厘清了长久以来中风学说中的诸多迷思,更为后世医者在中风病的辨证施治上提供了明晰的导向。真中风,顾名思义,乃是因风邪侵入人体所致,此风乃外邪,具有风的善行数变特性,故治疗时须从风邪之治入手,从昔人的治法中汲取智慧。而类中风则不然,其发病机理更为复杂,或因火、或因气、或因湿等内因所致,非单纯外风所能概括。因此,在治疗类中风时,医者需综合考虑各种内因,从三子之论中汲取启示,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自张景岳提出非风之名,叶天士阐明内风之理,再至王清任深究血瘀之因,都是在类中风病因学理论的启迪下进行的探索。中风之名,原指感受风邪所致之病,具有风的特性。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中风之名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类比,用以指代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尽管如此,《伤寒论》中所载之外感病名“中风”仍并行于学术界,为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对类中风研究的深入,至清代时,随着西医学的传播与交融,医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内经》中关于卒暴僵仆不知人的描述。张锡纯等医家指出,内中风的病症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只是当时并未直接使用“内中风”或“脑充血”之名,而是称之为煎厥、大厥、薄厥等。事实上,王履等医家虽对《内经》中的相关论述有所研究,但尚未充分认识到煎厥等病名与中风之间的关联,仅从《内经》中“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的论述出发,推论中风未必尽因于风邪。然而,这一推论无疑为后世的中风病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试分述如下: (1)煎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深刻指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这段话描绘了阳气在过度劳烦之下,容易亢奋过度,导致精气耗竭,尤其在盛夏之时,阳气更易积聚,使人发生煎厥之症。煎厥表现为目盲、耳闭,如同城池崩塌,病势难以遏制。这实际上是真阴内损,孤阳外浮,气逆而厥的症候。王履在《医经溯洄集.煎厥论》中进一步阐释:“夫充于身者,气也……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阳气亢极而成火耳,阳盛则阴衰故精绝……”他明确指出,煎厥的成因在于烦劳伤阴,导致阳气动化生火。尤其在夏季火旺之时,水不制火,火炎气逆,从而引发煎厥。这与中风因于火者有所不同。中风之火,多因生活作息失宜,五志过极所致,虽有阴虚阳实之症,但终究内火暴甚,故治疗宜用寒凉之法。针对煎厥之症,治法当以养阴益气、固本止脱为主。可选用《局方》中的人参固本丸,此方以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人参等药材组成,加以五味子,共奏养阴益气、固本止脱之功。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以期达到治愈煎厥之目的。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煎厥之症的认识深刻而全面,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ls/11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有个小方法,帮您解决牙齿松动脱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