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健康时报(ID:jksb)

关于防癌,如今已经是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

到底怎样才能远离癌症呢?

1、想不得癌就少生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

我从不主张吃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我的防癌秘方只有一条——保持愉悦的心情。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抑郁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让癌症有了可乘之机!

长期生气,可能气出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

2、一定要控制吸烟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烟草的危害已经为全球承认,为了全家人的健康,我恳求各位瘾君子戒烟吧!千医院再戒,就晚了。

假设普通人患肺癌几率为1,大量吸烟的人患癌几率是普通不吸烟人群的17倍。

3、不吃油炸食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

防癌一定要避免吃过多的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国外传过来的炸薯条就是这类食物的代表。油炸作为一种极不健康的烹调方式,受到了多位肿瘤专家的抨击。

长期吃油炸食品,容易诱发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

4、控制体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

"不要满足于正常体重,要在正常范围内尽可能地瘦。"身体中即便是少量的多余脂肪都可能增加癌症的危险。但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心,对于超重和肥胖者,即便是很少的体重降低也能减少癌症的风险。

身体肥胖可以增加患食道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胆囊癌等癌症的风险;腹部肥胖和结直肠癌、胰腺癌、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等癌症关系密切;而腰围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关系也非常显著。

5、甘草是不错的防癌茶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推荐大家防癌可以喝点甘草茶,甘草有个别名叫“国老”,就像古代社会位高权重的老人家,专门负责调和人际关系。甘草的作用也类似,调和所有药物的作用,能调和解百毒,是名副其实的温阳抗癌的药物。

现代药理学也证明了,甘草含有甘草次酸、甘草酸,都有非常好的抗癌活性,因此甘草具有扶正、温阳、抗癌的作用,是日常防癌保健的一个非常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每天10克甘草,煮水、熬水代茶饮即可。

6、游泳是抗癌良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

研究结果证明,适度游泳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长于不游泳和过度游泳的患者。原因在于,适度游泳能提高体内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7、我每天吃两斤以上蔬菜

医院院长樊嘉:

心态要好,保持规律的生活很重要。因为工作原因,一般我晚上睡5个小时,这个习惯不太好,希望大家每天保证睡眠达到6至8个小时,这非常重要。

饮食一定要注重清淡,我会保证一天所吃的蔬菜在2斤以上。

8、千万别做“好女人”

著名肿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

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城市里的女性癌症患者,70%都是好女人。从临床经验看,有三类“好女人”特别容易患癌:

1、追求完美型——消化道癌

处处追求完美,凡事爱较真,常常钻牛角尖。

2、老好人型——乳腺癌、胃癌

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时时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有泪往肚子里咽。

3、女强人型——多种癌症

在工作中非常争强好胜,为事业过分拼命,常常熬夜加班。

9、防癌要吃得粗一点

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首席专家李佩文:

多吃点粗粮很重要,买馒头、买面包,哪个黑买哪个,它含有纤维素。还有,现在使用榨汁机太多,有人榨汁以后把纤维素扔了,光喝汁不行,纤维素很重要。

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增加大便量,减少毒素浓度,促进肠道细菌酵解,有利于防癌。粮食太细了就没有纤维素了,跟大肠癌、乳腺癌发生有关。

10、每年做一次体检

中医院内科主任徐兵河:

20~40岁的普通女性至少每3医院做一次乳腺检查;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年过35岁就要定期进行乳腺B超或是钼钯检查;如果是有家族病史,筛查年龄还要提前到30岁,普通人群在年过40岁后则要每年一次检查。

相关阅读:

淘米水竟然如此珍贵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

现在人们洗澡有各种品牌的肥皂、浴液,甚至还有专门针对婴儿和女性使用的洗浴用品。可在古代,先民们是靠什么去除污秽的呢?

先秦时期淘米水“潘”曾是高级洗涤用品

从史料记载可以知道,先秦时期中国人洗浴时所使用的去污用品,是一种叫“潘”的用品。记载先秦时代典章制度的《礼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洗浴要求。《礼记》中的《玉藻》篇中有这样的说法:“日五盥,沐稷而靧粱。”这里的“沐”是洗头发,“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来洗头发;“靧”即洗脸,“靧粱”就是用淘粱的水来洗脸。整个句子连起来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粱的水来洗头洗脸。

淘洗稷粱的水,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淘米水”,这种水古人又称为“淅米水”。作为一种洗浴用品,古人专称为“潘”或“潘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粱”,是先秦时期对“君子”即有身份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这种淘米水还是一种高级洗涤用品。当时,用“潘”来给老人洗浴方能显示出对老人的孝敬。

《礼记》中的《内则》篇记载:要为年迈的父母搞好卫生,“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而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意思是,五天烧一次热水给父母洗浴,三天帮父母洗一次头。这期间如果父母的脸脏了,要烧热水,用潘来清洗;如果脚脏了,也要烧热水帮父母洗干净。

淘洗谷物的水确有去污功效。经现代科技分析证实,这种先秦时期的高级洗涤用品含有“水溶性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不仅是一种绿色营养型洗涤用品,还能消炎止痒呢。

根据淘米水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洗涤功能,古人还发明了以谷物为主的多种洗浴用品,如用淀粉泡澡的“淀粉浴”,用麸皮沐浴的“麸皮浴”。现代仍有人将“淘米水”作为洗手嫩肤的秘方,长期用淘米水洗手会让手变得白嫩。

南北朝时期流行用皂荚洗沐

用“淘米水”做洗涤用品,成本其实并不低,在谷物并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对普通人家来说可谓奢侈品。于是,古人寻找到了一种更为廉价的洗涤物质——皂荚。

皂荚,是中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树所结出的果实,含有胰皂质,其汁有极强去污能力。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中有这样的说法:“鬼皂荚,生江南地,泽如皂荚,高一二尺,沐之长发,叶去衣垢。”段成式笔下的“鬼皂荚”就是皂荚的一种,可以用来洗头,其树叶也有去污功能,可用来洗衣服。

皂荚因品种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别。苏敬等所编《唐本草》中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有一种名为“肥皂荚”的皂荚,洗涤效果最好。宋代以后出现的“香皂”,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这种肥皂荚,现代的“肥皂”一词,应该由此而来。

用皂荚洗沐,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率先开始流行。从史料所记来看,皂荚还是一种颇为讲究的洗沐用品,上层贵族洗浴时都用。《南史·齐本纪》记载,齐明帝萧鸾便“尝用皂荚”。

从萧梁时起,南朝坊间便流传着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反映的便是时人用皂荚洗涤的情形,后来这首童谣被解析为陈朝将被杨姓隋朝灭掉的谶语。

宋元时期,皂荚仍是一种常用的去垢用品,宋人张耒《皂荚树》诗中写道:“不缘去垢须青荚,自爱苍鳞百岁根。”甚至宋朝后宫女人洗浴时也都用皂荚,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便称,“禁中用胭脂、皂荚多。”

皂荚是一种纯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涤用品中存在时间最长。一直到今天,偏远农村中还有人用皂荚代替洗衣粉来洗涤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皂荚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洗涤用品,还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将皂荚入药,称皂荚可以医治咽喉肿痛、小便淋闭、胎衣不下等几十种疾病。

宋代用肥珠子和豆面制成“澡药”

除了用皂荚来洗涤,古人还用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实来去污,这也是一种类似皂荚的洗涤用品。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

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本草纲目》中对无患子有专条介绍: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其果实大如弹丸,核子坚硬,黑色,有如肥皂荚的核子,正圆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开始采摘果实,将其煮熟去核,与麦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捣,做成“澡药”。这种“澡药”,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

肥珠子还可以制成“洗面奶”。《本草纲目》上便有用肥珠子制作的“洗面去斑”方:“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这种“洗面奶”很管用,李时珍用“甚效”二字来评价其功效。

在古代,有的地方还用“草木灰水”当洗浴去污用品。《鸡肋编》便有这样的记载,宋代“南方妇人竟岁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方的妇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涤用品是仅有的“灰汁”。

这里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现代检测证实,“灰汁”和“淘米水”一样,因里面含有碳酸钾,也有去污功能,古人用之去污脱垢还是靠谱的。

南朝宋出现人工合成洗浴用品“澡豆”

上述几种洗浴去污用品,都是“纯天然”的。那么,古代是否有人工合成的洗涤用品?答案是肯定的,“澡豆”就是这么一种洗涤用品。

南宋刘义庆曾把晋武帝女婿王敦不识澡豆一事,当作笑话写进《世说新语·漏》中:“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

士族出身的王敦,在刚娶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时,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厕所,见里面有箱子,箱子里盛着干枣,这些枣是用来塞鼻子的,王敦却认为是用来吃的,遂将枣全吃了。从厕所出来,婢女举着盛水的金澡盘,用琉璃碗盛着澡豆,本是让他洗手用的,王敦却误以为澡豆是给他吃的,他把澡豆倒进水中饮用,还说是“干”。

这则“笑话”说明,澡豆在当时是相当高级的洗涤用品,连王敦这样的大人物都不识澡豆。从史料来看,澡豆也确是古代最高级的洗浴用品,曾是宫廷专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唐代宫廷用的“澡豆方”,用现代计量单位来分析,其配方大致如下:

猪胰5具,白茯苓、白芷、蒿本各克,甘松香、零陵香各60克,白商陆克,蒴藿灰30,大豆面克。

将这些原料和在一起,捣均匀,制成豆粒状,成品后装入澡豆罐中备用。唐代宫中的澡豆,主要供秋冬两季洗手洗脸。此澡豆的洗涤效果非常有效,《千金要方》称,“洗面药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净如素。”

明清时期出现猪胰加工而成的“香胰子”

澡豆这种高级洗浴用品,后来不再是皇家专利,达官贵人和土豪们洗浴时也用上了。《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时期受宠的太监杨戬家中后院曾建有一浴池,“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

澡豆的制作工艺,在宋代有了质的飞跃,已不再做成豆粒状,而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了香料,又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故又叫“香宫皂”,乃现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时期,“香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猪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民间称之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这一时期,江南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所产的香皂最为出名,是当时女性最喜爱的洗涤用品。但因为价格太高,非一般人家女性能用得起。

清中期以后,香皂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香皂种类和制作方法也更加丰富,“药用香皂”更受欢迎。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其制作方法是,“用皂荚捣烂去滓,配以香料、药料合成”。当然,这一时期清代宫廷用香皂与民间的香皂还是有所不同的。

宫皂用料更考究,所用香料多为檀香、排香草、零陵香这些名贵香料,由御医研制出的药用香皂,除洗涤去污的功能外,还有美容嫩面、滋润皮肤、保健除痒的效果,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香皂都是这种特供香皂。

点击下面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大湾区头条丨4月18日大湾区头条丨4月17日

大湾区头条丨4月16日大湾区头条丨4月15日

大湾区头条丨4月14日大湾区头条丨4月13日

大湾区头条丨4月12日大湾区头条丨4月11日

防三高,少吃肉?错,这样反而老得快!

肿瘤专家说:身体里的“毒”多是吃出来的

女性不抽烟为何肺癌高发?罪魁祸首竟是它!

这样喝茶,等于慢性割肾

医生告诉你:长寿素食是这种

96岁失恋,岁获奖,简直没有时间去死

独家制造丨直通大湾区

长按此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癫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pz/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