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古代美女齿如瓠犀的秘密
这是洋葱和知识分子的第二篇 也是知识分子的第四篇 - 冷角 - 这你都不知道? 当然是要看颜值了! 别挣扎了…… 不过说到牙齿, 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刷牙的吗? 口臭就嚼杨柳枝 在多年前的西方世界——印度,著名的鹿苑里,佛陀释迦摩尼在此处说法,佛经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 意思是说:有几个和尚不讲卫生,跟他们同坐在一起上课的和尚被他们的口臭熏到,于是向佛祖打报告,佛祖说:“应该嚼一嚼杨柳枝嘛。” 当然不是让这几个和尚嚼益达,而是让他们用当时的牙刷——杨柳枝来清洁牙齿。 根据记载,标准的刷牙方法是: “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要须熟嚼净揩,令涎癊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 意思是说: “先把杨柳枝的一头嚼久一点,让每颗牙齿都嚼到,然后嚼烂的一头用来刮舌苔,或者可以专门找一些小金属片、竹木片来刮舌,用尖细的一头当牙签来剔牙,一定记得的是杨柳枝要嚼到流出汁液,再用水漱口,这才算是标准的一次刷牙。” 古代版漱口水 在牙刷使用之前,古代人为了保护牙齿已经开始漱口。 《礼记·内则》记载: "鸡初鸣,咸盥洗。" 意思是说鸡刚开始打鸣的时候,人们都在洗漱。 说明古代已养成了早晨进行"盥洗"的习惯。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内。 直接关于"漱口"的记载,见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这里指的是饭后漱口,也有人主张晚上漱口,认为晚上漱口对保护牙齿有更大的效果。 古代的漱口剂除了凉白开以外,还有现代“漱口剂”的前身…… 古代普遍以以盐水、浓茶、酒为漱口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 "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 "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 意思是说: 饭后用浓茶漱口,不仅能去除油腻感,还能去掉食物残渣,牙齿才会坚固。 关于酒剂漱口,《医说》记载: "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 意思是说: 有一个刘老头七十多岁了, 很好,每次饮酒都要用酒来漱口, 即使是喝醉了也忘不了漱口。 一根牙刷价值一金 元末郭钰诗《郭恒惠牙刷得雪字》言: “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 由此诗可知,这已经是现代形式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其有可能还是舶来品,在当时很是新奇,由南方寄来,价值一两黄金!!! 光有“牙刷”怎么行,牙粉、“牙膏糊糊”应有尽有,这些实际是用各种药材熬煎成膏状,搭配前面说的各种器具刷牙。 南梁刘峻在《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中写道: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鬓发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用大白话说就是,取猪牙、皂角、生姜,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再取等量的细辛以及荷叶,取等量的青盐一同来烧,研磨煎煮,将这种药物抹到牙齿上能够固齿,具有使头发与胡须保持乌黑的功效。 中药牙粉唐代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升麻揩齿方”: 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捣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沾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这份医书记载的“中药牙粉”完全可以看做现代药物牙粉的前身。 牙粉 到了现代,牙膏牙刷应有尽有,功效各不相同,想成为“齿如瓠犀”的女子,还是好好刷牙吧~ 部分内容来自于知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gbeimum.com/zyzxf/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方全民健阳光之路栏目经典验方
- 下一篇文章: 名贵的藏药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