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贲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属肺系病
儿童白癜风 http://www.sz-qlw.com/ 息贲,五积之一,属于肺的积病,临床常见呼吸急促、气逆上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肺脉,滑甚为息责,上气。” 《灵枢·本脏》:“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 《严氏济生方·癥瘕积聚门》:“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 本病治疗,宜宣降肺气,除痰泻热。 1.五积丸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主治:五脏之积。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奔豚。 组成:人参,白茯苓,厚朴,黄连,川乌,巴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大枣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二十。 主治:肺积息贲,胁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其脉结涩者。 组成:葶苈,黄橘皮,桔梗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送下五丸。以知为度。 3.枣膏丸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二。 主治: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痈疽。 组成:葶苈(去芦,隔纸炒香),陈橘皮(去白),桔梗(炒)各等分。 用法:先以后二味为末,入葶苈研匀,煮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送下。 方论:《本事方释义》: 甜葶苈气味苦寒,入手太阴,性能行水下气; 陈橘皮气味苦辛温,入手、足太阴, 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 息贲令人洒淅寒热,喘逆而咳者,此肺家欲发痈疽之象,以泻肺之药,佐以枣之甘缓,不使药之下行他经,欲其专走肺也。 验案:予常患停饮,久积肺经,食已必嚏,渐觉肺系急,服此良验。 4.调息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功用:降气清热,开痰散结。 主治:息贲。右胁下如覆盆状,令人洒洒寒热,背痛呕逆,喘咳。 组成:陈皮,蔻仁,射干,紫菀,桑皮,桔梗,石碱,海浮石,旋覆花。 《外科证治全书》有白芥子。 用法:水泛为丸。 5.皂荚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肺积息贲,上气。 组成:皂荚二挺(不蛀者,酥炙,去皮子,锉),桂(去粗皮),干姜(炮),贝母(去心)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东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空心、日午用生姜汤送下。 6.三棱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右胁下结聚成块,喘咳胸痛,呕吐痰涎,面黄体瘦。 组成:京三棱一两(炮,锉碎,醋拌炒令黄),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鳖甲一两(炮,锉,醋拌炒令黄),槟榔一两,诃黎勒皮一两,木香一两,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用法: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7.桑白皮汤 来源:《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七十一。 别名:桑根白皮汤(原书文瑞楼本)。 主治: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 组成:桑根白皮(锉),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桂(去粗皮),甘草(炙,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淬。温服,空心、晚食前各一次。 8.防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功用:下气。 主治:肺积息贲。 组成:防己,大腹皮(和子用)各一两半,郁李仁(汤浸去皮),大麻仁(炒),槟榔(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桑根白皮(炙,锉),甘草(炙,锉),诃黎勒(微煨,去核)各一两。 用法:上除郁李仁二、大麻仁外,为粗末,再同捣匀。每服三钱匕,加生姜半分(拍碎),以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午时各一服。以利为度。 9.枳实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肺积息贲,上气胸满咳逆。 组成:枳实(去瓤,麸炒),木香,槟榔(锉),甘草(炙,锉),吴茱萸(汤浸,焙干,炒),葶苈(纸上炒令紫色)各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加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一日二次。 10.枳实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腹胁胀硬,咳嗽见血,痰粘不利。 组成:枳实半两(麸炒微黄),木香半两,槟榔半两,诃黎勒皮半两,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赤茯苓半两,五味子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枳实木香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肺积,息贲气上者。 组成:枳实(去瓤,麸炒)二两,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海藻(水洗去咸、焙),葶苈(纸上炒令紫色)各一两,芍药(锉),丁香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煮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用炒豆煎汤送下,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12.木香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胸膈闷,腹胁坚急,四肢不和,食少无力。 组成:木香一两半,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桂心一两半,吴茱萸一两半(汤浸七遍,焙干,微炒),诃黎勒皮一两半,槟榔一两(半),枳实一两(麸炒微黄),牵牛子三两(微炒)。 用法: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温酒送下。 13.大腹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腹胁胀满,喘急咳嗽,坐卧不安。 组成:大腹皮五枚,赤茯苓一两,前胡一两(去芦头),诃黎勒皮半两,汉防己半两,木香一两,槟榔半两,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槟榔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胸膈妨实,右胁下坚急,上气咳嗽。 组成:槟榔一两,赤茯苓三分,赤芍药三分,食茱萸三分,京三棱三分,诃黎勒皮三分,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青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五灵丸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二。 别名:五灵脂丸(《普济方》卷一七一)。 主治: 1.《普济本事方》:肺喘久而成息贲。 2.《仁斋直指方论》:久喘。 组成:五灵脂(拣如鼠屎者)二两半,木香半两,马兜铃(去壳,炒)一分,葶苈(苦者,隔纸炒香)一分。 用法: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一日三次。 方论:《本事方释义》: 五灵脂气味甘温,入手太阴、足厥阴; 木香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 葶苈气味苦辛寒,入肺; 马兜铃气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阴。 肺家壅痹,气机不宣,咳喘不止,欲成息贲,故以入血之药,佐以辛温及轻扬泄肺之品。又以枣之甘,姜之辛调其荣卫,则病自去。 16.息贲丸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二。 主治:肺之积,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组成:厚朴(姜制)八钱,黄连(去头,炒)一两三钱,干姜(炮)一钱半,桂(去皮)一钱,巴豆霜四分,白茯苓(去皮)一钱半(另末),川乌头(炮制,去皮)一钱,人参(去芦)二钱,川椒(炒,去汗)一钱半,桔梗一钱,紫菀(去苗)一钱半,白豆蔻一钱,陈皮一钱,青皮半钱,京三棱(炮)一钱,天门冬一钱。 用法: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二丸加服,食远煎淡生姜汤送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止服。 17.半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主治:肺积,息贲咳嗽。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焙干),桑根白皮(炙,锉),细辛(去苗叶),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半,桔梗(炒),甘草(炙,锉),贝母(去心),柴胡(去苗),人参,诃黎勒(微煨,去核),白术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大枣三个(擘破),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夜卧各一次。 18.息贲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别名:本方改为丸剂,名“息贲丸”(《简明医彀》卷三)。 主治:肺之积,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热,气逆,喘咳,发为肺痈,其脉浮而毛。 组成:半夏(汤七次),吴茱萸(汤洗),桂心各二两半,人参,甘草(炙),桑白皮(炙),葶苈(炒)各二两半。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七片,大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19.增损息贲汤 来源:《济阳纲目》卷四十一。 主治:肺积。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吴茱萸(汤洗),桂心各一钱半,人参,桑白皮(炙),苦葶苈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用法:上锉。加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20.加减息奔丸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二。 功用:益元气,泄阴火,破滞气,削其坚。 主治:仲夏合,其积为病,寒热喘咳,气上奔,脉涩。 组成:川乌头一钱,干姜一钱半,人参二钱,厚朴八分,黄连一两三钱,紫菀一钱,巴豆霜四分,桂枝三钱,陈皮一钱半,青皮七分,川椒(少去汗)一钱半,红花少许,茯苓一钱半,桔梗一钱,白豆蔻一钱,京三棱一钱半,天门冬(去心)一钱半。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利为度,再从二丸加服,食前煎生姜汤送下。 宜忌:忌酒、湿面、五辛大料热物之类,及生冷硬物。 21.桃仁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右胁下结硬如杯,心胸胀痛,不能饮食,胸膈壅闷,咳嗽喘促。 组成:桃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以酒三升同硼砂煎成膏),硼砂一两半(不夹石膏,细研),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乌头半两(去皮脐,锉碎,盐拌炒令黄),紫菀半两(去苗土),猪牙皂荚半两(去皮子,涂酥炙令焦黄),防葵半两,木香三分,槟榔三分,干姜(炮裂,锉)。 用法:上为细末,入桃仁、硼砂煎中溶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22.芫花煎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结块在右胁下疼痛。 组成:芫花一两半(醋拌,炒令干,为末),硼砂一两(不夹石者,细研,用米醋三升,同芫花末熬成膏),京三棱一两(锉,微炒),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为细末,入芫花、硼砂膏中,以少许蒸饼和溶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23.牛蒡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 主治:息贲气,令人喘咳,心腹胀满,胁下疼痛。 组成:牛蒡子一两(微炒),木香一两,当归一两,京三棱一两(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槟榔半两,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食前服;生姜、橘皮汤下亦可。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t/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