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老街上那些事散文
白癜风可以抹药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27119.html 那些年,老街上那些事 作者 唐勇 看到文志老师送给我的《茶陵老街》这本书,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吗?于是我爱不释手了。 我在茶陵老街上生活了几十年,现在闭着眼睛对老街上的大街小巷,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对老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却知之甚少。我是多么希望能获得这些知识,真感谢《茶陵老街》这本书给我补上了这块短板,加深了我对家园故土的感知,使我更加热爱老街,热爱茶陵。 读了这本书后,我情不自禁想起了那些年,老街上那些事…… 井冈女红军 年9月,我在首善镇小学(原豫章小学)上小学了(七总街豆巷冮西会馆万寿宫)。不到一个学期,学校搬到附近左边护城堤农贸市场萧家祠上课了。上课不多久,又搬到了南宋城墙下的彭家祠(原育民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叫解放完小。五年后解放完小又搬到了腊园的茶陵三中(现在的县公安局),最后搬到现在的位置(腊园原县兵役局)。六年的解放小学生活,学校搬迁了五次。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学校频繁搬迁的日子中度过的。那时我们的座位是连体位,大约有二、三十来斤重。学校搬迁时,每一个人都要自己搬自己的座位。当时,我年纪小,还不到七岁,那座位实在是搬不动,但我还是咬紧牙关,忍住泪水,想方设法把座位搬到了新的学校。记得从彭家祠搬到腊园茶陵三中,要穿过所有的老街。我和同学们用竹竿抬着座位,才圆满完成了任务。 虽然学校因为发展需要多次搬迁,但是我的小学生活依然是丰富多彩,每一天早晨上学时,我都是用母亲给我每个星期的五分零花钱在大西门(迎湘门),洞门边油夹铺买上灯盏油夹。那油夹,是现做现买,味道可真是香得难以形容,至今回想,那味道味得让我口水吞了个饱。 解放完小座落在二总街上(现城关镇星星小学),学校西门的左边是铁业社,右边是雨伞社,竹器社,学校的教室紧挨着南宋城墙。 我的家在茶陵一中,住在学校龙家祠。从一中到解放小学上学,要经过书巷(九总街)、七总街、六总街、五总街、四总街、三总街、二总街,把整个茶陵老街走完。有时也抄小路,从书巷、七总街、豆巷、护城堤,到城墙(为了方便挑水工到水坝囗码头的挑水,学校搭了个简易的木桥),这样很快到了学校。现在想起,那时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沿途看到那街上的繁华,那洣江河中的美景,充满着诗情画意,真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叫陈叔同,她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女教师,五十来岁左右,个儿不高,身材瘦小,每天穿的都是女便装,很朴素,衣服上总是挂着一支黑色的钢笔,大概是因为我上课喜欢举手发言的缘故,她安排我交发语文作业本,这样我每天要去老师房间四次(学校老师单独办公),我发现她喜欢刷牙,一天刷好几次,所以牙齿格外洁白,让人一见,就有一种和蔼可亲的的亲切感。 听高年级同学议论说,她是个老红军,曾经与贺子珍一起工作。我那时候年纪小,根本听不懂大家的议论,所以也未曾问过老师。老师对于她的光荣历史也从未说过,她上语文课时只讲课文的知识,只字没有题外话。她特别强调每一篇课文都要背诵,所以她上课,课堂上只是朗朗的读书声,背书声,若是有人课文背不出,她还要动一动小小的家法。我对语文的爱好,也许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早些日子我和张文志老师聊天,聊到了解放小学的陈叔同老师,他告诉我,陈叔同老师是马江乡浪滩人。她上井冈山当过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两次和工农红军攻克茶陵城,由毛泽东指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陈叔同担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妇女部长。后来在井冈山,在毛泽东身边担任政治和机要秘书工作。受毛泽东的派遣,跟随茶陵游击队回到茶陵,和谭思聪等人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她曾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还亲自回信给她呢! 听了文志老师这番话后,想到老师当年淡泊名利,深藏功名,可真让我肃然起敬! 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刚从师范毕业分下来的段陈华老师(广电局颜海军的岳父)。他年轻有激情,每一个星期六我们都有班活动。去东门塔那个山上野炊,去云阳山野营,去文庙参观,去古州衙游览……真把茶陵老街跑了个遍。 还有语文老师带我们在铁牛潭旁举行赛诗会(作文入选的),给我们讲述当年的县令刘子迈铸铁牛镇河妖的传说,还出了一个为什么茶陵县城有“金线吊葫芦”之说的家庭作业,我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由于学校操场小,我们高年级的体育课都是在古城墙上上课。记得体育老师的课除了迎面接力还是迎面接力(因为场地有限),有时上课还带我们到铁牛潭下游,洣江河水浅的地方去学习游泳,我学会了仰游、蛙泳、自由泳,后来我有点水上功夫还真是要感谢这位老师的启蒙。 我还被评选为学校学生代表出席了年在茶陵一中举行的“六·一”全县少年篝火晚会。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欢歌笑语中,我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小店趣事 三总桥下面的淀湖里曾一度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后来取而代之的是“身处淤泥而不染,开着紫色花朵”的水浮莲。(县肉食公司作为养猪的饲料基地。) 在三总桥头左边有一家饮食店,听同学说,这个店米豆腐煮得好,很受大家欢迎,我和同学慕名而来,问老板多少钱一碗。老板说:“五分钱一碗。”我们每人要了一碗,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时。来了一位老太爷,他也要了一碗米豆腐,当老板在做他那一份时,他用那随身携带的旱烟筒装上烟,在光着电的灯泡上点火,左点右点就是点不着烟,太爷生气了,用铜烟筒兜敲了一下灯泡,“砰”灯泡炸了,吓得我不自主地站了起来。老板慌忙拉下电闸,问太爷怎么回事?太爷生气地说:“烟都点不着,我不呷了。”怒气冲冲地走了。我也在想,为什么亮着的灯泡点不着烟呢?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我来这个店吃米豆腐,只见来了一群人,他们说来吃包子。他们互相打赌,其中有一个矮个子的小伙说,他可以吃20个。我一听根本不相信,本来我已经吃完了米豆腐,但我还是坐在那里等着看热闹。 老板将包子端来了,20个包子一筲箕,我看傻了眼,只见那人几口一个,像连环画《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一样把包子一个个吃进了肚里,还剩下几个包子了,老板急忙把剩下的包子收回去了。他说:“这种玩笑开不得,会要出事的。”当时不懂事的我,还真有点怪老板多管闲事,没让我看到结局。 这些事情一下子传开了,成为了老街大街小巷,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民兵英雄 在老街上我经常看见一支民兵巡逻队,他们是交基巷和八总街居民组成的民兵小分队,总部在西门城楼城关派出所内。队长叫颜禾仔。听大人们讲,他们有很多抓坏人和帮助好人的传奇故事。 记得那时的老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社会秩序还是井然有序,这与这些民兵们尽职尽责保一方平安是分不开的。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民兵表彰大会上,颜禾仔作为全囯优秀民兵代表出席了会议,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奖给他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发子弹。 颜禾仔从北京回来后,天天背着毛主席奖给他的枪带领大家日夜巡逻,老街上的社会冶安更好了,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 开国副总理 在五总街上,有一家叫徐文元的书店。书店左面是县缝衣社、右面是县税务局,它的对面是福音堂,右斜对面是县人民银行,左斜对面是县总工会,可见书店是处在老街最繁华的中心地段。每天有很多人来书店看书,买书,我也每一天必须在书店里待一会,主要是看连环画。有一天我路过时看见书店门口站着很多人,还有背枪的,他们在保卫着一位大首长。大人们告诉我,这位首长是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 后来我才知道,谭震林是攸县人,他14岁在五总街徐文元书店做学徒,岀师以后继续在书店做工,在茶陵做工了八年。在书店里他读了很多书,懂得了革命道理,为他后来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年11月在毛泽东同志领导工农革命军攻下茶陵县城后,他担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后来他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成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风云人物,建囯后成为了副总理。 五总街走出了一位名人,真了不起! 渔舟唱晚 九总街的河边当年有一排茂密的皂荚树,那时这里可热闹呢,因为当时的沙州在狮子桥下面,这里是个广阔的河湾和码头,由于河湾水缓无激流,所以停泊着很多的捕鱼船,有放钓的,有用网罾鱼的,有撒网捕鱼的,还有用鸬鹚捕鱼的…… 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喜欢在这儿游玩,特别是喜欢爱看渔人们的鸬鹚捕鱼。只见每只小船上有十多只鸬鹚,它们像士兵一样站在船舷上,渔人用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扑着翅膀钻到水里去了,那平静的水面顿时荡起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一会儿,就有鸬鹚扑着翅膀钻出水面,跳上小船。鸬鹚喉咙鼔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咙里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鸬鹚不断跳进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我目不转晴地看着,边看边想,鸬鹚为什么不把鱼吃掉呢?我还看到,渔人也会有时还将小鱼丢给鸬鹚吃…… 太阳快下山了,捕鱼的船儿陆续回来了,只见水面映着金色的余晖,犹如金萡撒地,映得水面和天空一片金黄。渔人摇着小船,兴高采烈地唱着: 滔滔洣江水,晚霞白鹭飞, 竹篙一点白浪翻,捕鱼船儿归。 桨儿轻轻摇,河风悠悠吹, 捕鱼人儿笑微微,满舱鱼儿肥…… 现在想起来,渔人那种“失之淡然,得之坦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胸怀,不正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吗? 洣江河上赛龙舟 洣江河发源于罗霄山脉,经过酃县(今炎陵县),蜿蜒流到茶陵古城南门,又由南而向东,再绕城右旋一圈,流向云阳山,然后在云阳山麓穿峡而过,经平水、虎踞流去攸县,最后流到衡东汇入湘江中。 说到洣江河,见景触情,抚今追昔,它是茶陵人民的母亲河。那时的洣江河,只见河水满涨,船来帆往,热闹非凡。 50年代初,百废待兴,茶陵交通闭塞,只有一条茶攸公路。当时的汽车,人们把它叫“炭车”。“炭车”,顾名思义就是用木炭作燃料,用水的蒸汽来发动,(那时将煤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布料叫洋布。)茶陵一中的高考还是要坐着船去长沙考呢!可见那时的洣江河可真是一条黄金水道。 洣江河最繁华的码头是豆巷码头,疍家人(世代生活在水上的人家)的船只都是停在这里。因为离农贸市场近,便于买卖,生活方便。 洣江河上演绎了很多故事,最让人难忘的是端午节的赛龙舟。每到端午节,我父亲迪吉先生和县城里的几位体育老师都很忙,因为他们是端午节龙舟赛的组织者、裁判员和仲裁。 四月底各代表队便开始报名,参赛的大都是沿河的单位。每个代表队由22人组成,一位鼓手,一位吹哨子兼舵手(开始几年是打锣,后改为吹哨),20个参赛队员,鼓手的鼓点和哨子声配合发出“咚、咚、嘟”,在“嘟”的声中一齐划桨。 比赛规则一般是抽签编组,大都为淘汰赛,有时会按照大会组委会的决定进行循环赛。竞赛的地点,在我的记忆中,开始的时候,是在九总街的皂荚树码头到豆巷码头。后来因为洣江河床冲击使小车沙洲增大,改为豆巷码头为起点,铁牛潭码头为终点这一段水域。 四月中旬就有龙舟赛的代表队在洣冮河中训练,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在洣江河上空回旋,围观凑热闹的人也不少,真是热火朝天。 端午节那天,我吃完中饭,穿着母亲为我做的新衣服,便早早来到河边,此时两岸已经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钻进人群,千方百计找一个观看赛龙舟的好位置,可那诱人的一分钱一个的鸡公糖更吸引我,我有时也会挣扎在人堆里买一小把,和我的朋友享用。 下午二点钟龙舟赛开始了,发令枪响了,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往前冲,你追我赶,此起彼伏,竞争激烈,扣人心弦。“加油!加油!”人们的喝彩声响彻云霄,运动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拼命地划着船桨,飞快向终点划去。啊!一条龙舟到了终点,此时只见人们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欢呼声、叫声,还有人燃放了鞭炮! 不过我发现每次囊括冠、亚军的单位不是洣冮瑶里队就是县航运队,也许是他们与洣江河有缘,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吧! 那些年,老街上的事有很多,很多,我这里说的只不过是挂一漏万,加上我笔钝词拙,难以描述。想要知道更多,还是请你读《茶陵老街》这本书吧。 (年5月写于深圳) 作者简介 唐勇,湖南茶陵人。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 《犀城文艺》编委会 主办单位: 茶陵县文联 承办单位: 茶陵县作家协会 协办单位: 茶陵县诗词楹联协会 茶陵县书法协会 茶陵县美术协会 茶陵县音乐协会 茶陵县舞蹈协会 茶陵县播音主持协会 茶陵县摄影协会 茶陵县戏剧协会 茶陵县京剧协会 编辑部 主编:费学文 执行主编:苏洣云 副主编:李巧文张冬娇 编辑:廖礼艳张敉刘艺张宗文谭金良 制作:汪楚 投稿须知: 1.来稿为原创文艺作品,请勿一稿多投,一个月后没采用的,可自行处理; 2.来稿请发电子稿,在文件名处注明体裁,在文稿末尾附作者简介与照片; 3.作品发表后首先由作者自己推广,阅读量超过0次的,列为本平台重点作者,并优先向省市级报刊推荐; 4.来稿邮箱为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yazaoa.com/zyzxt/7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央视神作跟着书本去旅行,把中小学语文
- 下一篇文章: 暑期旅行攻略这些藏在课文里的美景,你去过